臺灣烏龍茶源自福建,后來傳到了臺灣,制茶工藝經改進發生了變化,依據發酵程度以及工藝流程的區別分為:輕發酵的文山型包種茶和凍頂型包種茶;重發酵的臺灣烏龍茶。臺灣烏龍茶的白毫較多,呈銅褐色,湯色橙紅,滋味醇和,尤以馥郁的清香冠臺灣各種茶類之上。臺灣烏龍茶的夏茶因為晴天多,品質最好,湯色艷麗,香烈味濃,形狀整齊,白毫多。臺灣包種茶在烏龍茶中別具一格,比較接近綠茶,外觀形狀粗壯,無白毫,色澤青綠;干茶具有明顯花香,沖泡后湯色呈金黃色,味帶甜,香氣清柔;具有“香、濃、醇、韻、美”五大特點。
臺灣烏龍是烏龍共酵程度最重的一種,也最近似紅茶的一種。
烏龍茶是由宋代貢茶龍團、鳳餅演變而來,創制于1725年(清雍正年間)前后。據福建《安溪縣志》記載:“安溪人于清雍正三年首先發明烏龍茶做法,以后傳入閩北和臺灣。”另據史料考證,1862年福州即設有經營烏龍茶的茶棧,1866年臺灣烏龍茶開始外銷。現在烏龍茶除了內銷廣東、福建等省外,主要出口日本、東南亞和港澳地區。
1873年(清同治11年),臺灣烏龍茶蓬勃發展,五家洋行在臺北爭購烏龍茶,使臺茶售價節節升高,每60公斤烏龍茶從15元跳升到30元。當時臺北一般茶商,莫不利市三倍,因而刺激各地之茶農,更加努力增加茶葉生產,開創了烏龍茶的黃金年代。據連雅堂先生所著《臺灣通史·農業志》中:“夫烏龍茶為臺北獨得風味,售之美國,銷路日廣,自是以來,茶業大興,歲可值銀二百數十萬圓,廈汕商人之來者,設茶行二三十家,茶工亦多安溪人,春至冬返,貧家婦女揀茶為生,日得二三百錢,臺北市況為之一振。”
1881年(清光緒7年),臺灣烏龍茶遭受世界茶業不景氣影響,再加上臺北之五家洋行認為臺灣烏龍茶價格昂貴,無利可圖,乃中止收購,致使烏龍茶有行無市,陷于困境,號稱清代烏龍茶業之“碰壁時代”。當時,臺北一般茶商,鑒于烏龍茶之市況,日趨不景氣,于是迫不得已,將臺北大稻埕一帶之滯銷烏龍茶,大部分運往福州,改制“包種茶”,普通稱為“花香茶”。而福建泉州府同安縣人吳福源先生,亦渡海來臺,獨資經營“源隆號”茶莊,開始制造這種具有花香的包種茶,此為臺灣烏龍茶改制包種茶之由來,臺灣從事包種茶制造之先聲。不久,泉州府安溪縣的商人王安定、張占魁兩人合辦“建成號”茶莊,從事經營包種茶之販賣。包種茶在臺灣也就漸漸與烏龍茶并駕齊驅了。
清代臺灣經營茶業者,設館收購茶葉,稱“茶館”,茶館的重要地位僅次于茶農,蓋以當時臺灣之茶館,不單為毛茶的收購者,而且也是加工精制者,負責毛茶的收購再行加工精制,也經營外銷箱茶的制造。茶館又分兩種:一為從事烏龍茶的茶館稱“番莊”;一為從事包種茶的茶館稱“鋪家”;另外,兼營烏龍茶和包種茶的茶館,稱“烏龍包種茶館”。
1895年(清光緒21年),日本統治臺灣以后,臺灣烏龍茶的市場已經大大不如從前,代之而起的是具有花香的包種茶。危機也是轉機,烏龍茶為求解脫困境,逐漸在制造技術上求突破,彰顯出烏龍茶的特色,于是以四分之三發酵的制造方法,具有果香味做為烏龍茶的主要特色,市場的反映很好,烏龍茶再度得到市場的肯定。而高級烏龍茶所特有的熟果香氣,帶有蜂蜜甘的滋味,外形黃、白、紅三色相間,猶如婉約的“東方美人”,若加上一滴白蘭地酒,更是芬芳迷人,因此,又稱為“香檳烏龍茶”、“東方美人茶”。到了1923年,三井公司更設立新式工廠,專門制做四分之三發酵的烏龍茶,銷往美國,頗受歡迎。
臺灣茶之初期發展史,唯獨烏龍茶發其光輝。其后,雖有后起之包種茶,繼而走紅之紅茶,隨后抬頭之綠茶,但歷經百年,烏龍茶猶仍穩占臺灣四種茶葉外銷之首位,永不凋謝,實乃臺灣茶中之壽星。烏龍茶自1869年輸出區區數萬公斤之后,到1879年,不過十余年,茶葉就一躍輸出達五百余萬公斤,至1885年竟突破八百余萬公斤,到了1893年,達到最高峰,總計983萬余公斤。直至1920年,臺灣烏龍茶的外銷始暫挫于包種茶,雖然如此,但烏龍茶文化對臺灣社會的影響是巨大且深遠的。
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以至戰爭結束,臺灣光復至今五十年來,臺灣茶業以外銷為導向的茶葉生產,發生了旋乾轉坤的變化,外銷市場節節倒退,至1990年以后臺灣茶葉生產已不足供應內需市場,每年要靠大量的對外購買茶葉來滿足島內市場。但,在這種情況下,臺灣的茶葉對外貿易史仍然沒有中斷,烏龍茶每年仍維持有一千多噸的出口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