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為自己放下了,可是心里還總有一份牽掛,于是擺上一席茶,想為自己作個紀念、劃個句號,也許可以結束某種心情……
插花是幾天前的作品,仿佛不合此刻的感覺,隨手拿來幾個水果擺上,代替了花的位置——兩個蘋果、兩個梨,恰好暗合心中的祝禱。盡管只有我自己,卻擺上了六個杯,因為覺得有好多人此刻和我在一起。
記起昨天聽朋友說起在關注香道,我對此毫無所知,只記得以前茶藝學校課程里提過有“焚香靜氣”的程序,恰巧手邊也有兩年前茶友贈與的檀香,于是也燃起一盤……
茶席擺上了,才發現不是自己原來的風格。坐下看著那一縷青煙發著楞,不知道該喝什么茶。
起身從冰箱搜到紙箱,幾十個品種,有自己買的,有朋友送的,還有素未謀面的網友寄來的……直到拈到膽仔兄寄來的80年代水仙,心中一動,就是它了!
這樣小小的一包,真擔心不稱這把壺的容量,天平上一放,居然有了十克,倒出來竟然也有滿滿一茶荷。哦,茶亦不可“貌相”啊!
這是茗仙第N次喝三醉齋友膽仔兄的茶了,是隨“國慶大派送”一起寄來的。其他的都被茗仙拿來和其他長沙茶友分享掉了,唯獨漏下了這一泡。都說老茶最能清心,許是天意為我留下的靈丹妙藥?
網絡真是神奇,常常可以帶來許多意想不到的緣分。本是天涯海角一個陌生人,突然哪天就出現在你的眼前掏出一包茶來,如是一見如故地圍桌品茗,海侃神聊,甚至通宵達旦。然后呢?茶席散去,有的各奔東西,一輩子再無交集;有的還會偶爾千里傳音,互通消息;也有的會定期相約,不見不散;還有的成為了魂牽夢縈的知己至交。
膽仔兄就是突然有一天出現在茗仙面前的三醉齋友,文雅靦腆的微笑,典型西關少爺的模樣還有那與前兩項不相稱的棉質大挎包,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尤其是那好茶取之不盡的布袋,令當時在場的人驚奇它是否傳說中的百寶袋。膽仔留下的茶還沒喝完,又收到了他“國慶大派送”的茶品……
茶有些碎了,用評茶搖盤的手法把茶就在竹茶荷里分出層次,茶末已占到半數。到底沒舍得撇去細末,一古腦到進燙過的紫砂壺,用茶針輕輕的撥動,讓細末沉在壺底,一股陳香已幽幽的彌散開來。沖入半壺沸水,快出洗茶,畢竟陳放20多年,沒敢喝洗茶水,可是剛剛到掉就后悔了,因為杯底的留香告訴我,這是一泡保存良好的難得好茶!
第二泡快沖快出,因為我知道稀碎的茶葉頭幾泡會很濃。果然,湯色紅濃油亮,盡管有些沉淀,也不影響它的透澈。學習曼荼羅茶道以來,我不再使用過濾網。安若老師特別愛茶,她認為茶從注水到出湯,是個流暢的過程,凝聚著完整的茶氣,過濾網會分割茶湯的完整,影響口感的圓潤;老古師弟也曾說不忍心看茶被鋼濾網千刀萬刮,所以他們寧可喝到些許茶渣。不管研究科學的人如何看待這個觀點,我寧愿相信和接受,因為我也是癡心愛茶的人。
雖然是一個人神品,我還是斟滿了六杯。一杯奉給教我茶之道的老師;一杯奉給贈茶分享的朋友;一杯敬獻帶來茶緣的平臺——三醉;一杯奉給理解支持我的齋友和師弟們,還有一杯也要奉給反對茗仙朋友,感謝你們讓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都說焚香可通神明,希望這裊裊青煙,可以轉達我的心意。
這最后一杯茶屬于我自己,我要細細的品味——
茶香無形,隨著分茶的過程頃刻彌漫整個房間。很奇特的香氣,高而不揚,長而不濃,非花非果,一種純正厚樸的藥香。深深吸一口茶香,則心安神定,思緒不再飄忽。下意識用老師教過的蓮花手勢捧杯啜湯,心中升起一種對茶的敬意。微微的苦,一絲不易察覺的澀,醇厚飽滿的質感,真有中藥的味道。可是苦得那么平和,澀也那么自然,好像這苦澀才是理所當然,有這苦這澀才是茶的本色!
苦澀過后的回甘,真正展現了老茶的魅力。那是一種不能用舌尖感覺的甜,哦不,應該是叫做甘淳,如絲緞般的順滑,靜靜的淌過喉間直入心田……霎時,幾日來心頭的不平仿佛被熨過一樣溫暖而寧靜,甚至開始充滿喜悅和感動——可以喝到這樣一泡美妙的老茶水仙,擁有這樣慷慨分享的茶友,難道不是一種幸福嗎?是三醉帶給我這樣的福分:癡心愛茶、無私分享的老師;求知若渴,互相支持的同好;外地相逢、熱情款待的齋友;還有相隔萬里,神交已久的知音,還有那一聲“不做版主也永遠是兄弟”的勉勵……這種種的奇緣,怎一個“離”字可以了卻?我曾經得到過這么多,又有什么怕失去呢?
一杯接一杯,替那些我所祝福感謝的人喝完這些茶,早已是熱淚盈眶,心中只有感恩……
也許作為版主的茗仙離去了,作為齋友的酪奴會留下——因為人…茶…情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