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創意菊花茶道之前,專門去了盛產“杭白菊”的故鄉——矛盾考故居和豐子愷故里的桐鄉,考察了當地的風土人情,走訪了許多名院大宅,了解了人們的生活與勞動,翻閱了厚實的《桐鄉縣志》......
江南有著豐富的物產,又有豐富的精神資源,這正是茶道需要的文化積淀,缺乏文化底蘊的茶道,不可能長時間的注目,歷史是不會給一個沒有文化待色的茶道以地位的。
因此,我必須充分發掘與弘揚具有本地物色和文化藝術,講究茶道的整體和諧與審美情趣,講究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個性。
我在編排兩套不同的菊花時,考慮到從服飾設計、舞臺美術、插花藝術、茶具定購、擺臺設計、編選音樂、配件擺飾、舞蹈動作造型、泡茶技巧藝術、現場古箏演奏,現場書寫對聯等都應諧調而又有變化,整個過程應該是最完美的藝術展現。
以小菊花和棕櫚葉造型的大型竹筒插花藝術。
以極富江南特色的青花瓷為茶具,茶壺、茶懷上飾有菊花圖案,古樸典雅。表演者的服飾與頭飾上均有菊花圖案,以藍色和白色為基調,配以各種原色竹器道具,使人感到真誠、純樸、有親切的江南鄉士氣息。
古人有以茶歌、茶物、茶詩為一體,我卻將舞蹈、音樂、插花為一體,兩位采菊姑娘(助泡)在歡快的音樂聲中跳起了“采菊舞”將上等的活水(用小水桶做提水動作)倒入茶壺,用于菊花桿為柴火現場澆水(形式),所謂“活水還需活火燒”并拉出泡茶能手“白菊姑娘”(主泡)來泡制菊花茶,一幅濃郁的田園風光撲面而來......,從凈手擦手、賞干菊花、溫壺滌具、泡制干茶、啟壺聞香、懸壺高沖、倒盅分茶、行禮奉茶、添加菊茶、飄浮鮮菊等整個茶道過程較輕松愉快,追求的是湯清、氣清、心清;境雅、器雅、人雅的格調。
在品飲第二杯時,品茗杯中的菊花下面有蓮心作輔墊,從色澤上看,用綠芽尖襯托圓狀菊,給人以清新典雅之感;從畫面上看,上有菊花浮動又有蓮芯下沉之動感;從口感來說,可達到苦后甘來的品茗回味;從藥用上講,更能直到清涼解毒的作用;從寓意上講,是取天地之精華,富有香味的荷花里長出蓮蓬,蓮蓬里有蓮子,蓮子中取蓮芯(精華部分),也體現了“菊花茶道”有著出污泥而不染的精神內涵。
手捧新菊花的助泡跟隨主泡來至賓客間,隨客愿意用小竹夾取菊花泡入自已的品茗杯中,以“納百福于一家,集精華于一心”。
通過茶湯的溫度,更能顯示菊花的美姿和清香,這也是茶事活動中不可忽略的參與節目,使品飲者身臨其境,其樂融融。
第一套菊花茶(配料:杭白菊、茶葉、枸杞子、桔子皮,山藥)
茶具以浙江龍泉哥窯為基礎,以高貴典雅絲綢為服飾,用蓋碗泡制方法,使菊花的香氣更誘人,色澤更豐富。蓋碗又稱“三才”杯,有著天、地、人之說、蓋為天、托為地、人居中間,在將茶道藝術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舞臺布置,背景設中堂,書畫前擺放一長案,案右有一只插畫的畫筒古瓶,案左為一只古瓶,中間為一只大“錢王香爐”。
泡茶臺設在舞臺中央,臺前是一組席地的“杭白菊”插花,泡花臺上有小古瓶里插著藝術造型的“杭白菊”,形成上響應,錯落有致。
茶道的故事情節是描寫居住在古運河邊的一戶書香門弟,在傍晚時分,邀請兩位嘉賓來府上品飲菊花茶,品嘗自制的特色茶點,還請出兩位琴師來現場伴奏助興。
通過烹茶品飲來營造一種高雅和諧的人文氣氛,體現了主人(主泡)與賓客之間重禮有序的行為;主人與樸人(助泡)之間相敬如賓的關系,表演者在行走、行禮、坐姿、敬香、敬茶、低頭、抬首等動作中,無不反應出有著悠久歷史的禮儀之幫的中國。在泡茶之前,由主泡彈奏中國十大名曲之一《漁舟唱晚》,以表示美麗的晚霞倒映在古運河中的一派品茶賞景好風光,泡茶過程中,從點清香、汲泉水、賞真泉、賞茶菊、滌茶具、投菊茶、溫潤泡、高沖泡、敬菊茶、接菊茶、啟蓋碗、聞蓋香、品飲茶、嘗茶點等,一招一勢,動作到位,優美整齊,奉茶后,主泡寫對聯:“獨傲秋霜幽菊開,云縷茶香飄過來”,整套茶道始終圍繞著菊花的幽雅圣潔,菊花清心明目,桔皮化痰順氣,互為補充,相得溢彰,品飲時微苦中返甜,其味無窮,又重在營養成份和藥用價值的和諧統一。又揉以琴棋書畫,使茶道的文化內涵更為豐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