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吧欧美-色吧五月婷婷-色吧亚洲欧美另类-色吧在线视频-国产一区二区高清视频-国产一区二区高清在线

首頁 /  茶知識 /  烏龍茶加工基本工序與工藝技術要求

烏龍茶加工基本工序與工藝技術要求

烏龍茶屬于半發酵茶,結合了紅茶與綠茶初制的工藝特點,其制造工序概括起來可分為:曬青、做青(也稱碰青、搖青)、殺青、揉捻、干燥。

烏龍茶的采摘標準不同于其他茶類,采摘的鮮葉要有一定的成熟度,不要太嫩,也不要過老。按老嫩程度的不同,將采摘標準分為以下3種:“小開面”采摘標準是新梢伸育形成駐芽后,頂葉的葉面積生長至第2葉面積的1/3時;“中開面”采摘標準是新梢伸育形成駐芽后,頂葉的葉面積生長至相當于第2葉的2/3時;“大開面”采摘標準是新梢伸育形成駐芽后,頂葉的葉面積與第2葉的相近時。要求雨天不采、有露水不采、

烈日下不采。最好的采摘時間是上午9:00~11: 00,下午14:00~16:OO。

(一)曬青與涼青

曬青是烏龍茶工藝的重要特點之一。曬青時利用光能熱量使鮮葉適度失水,激發酶的活性,對形成烏龍茶的香氣和去除青草味有良好的作用,為做(碰)青工序打下基礎。雨水葉要先攤晾,去掉表面水后,方可曬青。曬青時間一般要求在15: 00~18: 00(有陽光)。要求把鮮葉置于竹篩或竹篾中,離地50厘米左右曬青,不可直接接觸地面,葉片攤放厚度不超過3厘米。在曬青過程中,應輕翻2~3次,防止擦傷青葉,保證曬青均勻。一般在氣溫22~28℃條件下,室外曬青只需20~30分鐘。中午陽光強,溫度35℃以上,葉片容易灼傷,一般不宜曬青。曬青時間的長短應根據季節、葉片的厚薄、鮮葉水分含量,陽光強弱和氣溫的高低等因素而定。春茶鮮葉質厚、含水量高、陽光弱,曬青時間應比夏茶長;相反則較短。曬青適度標準是:葉片失去原有的光澤,葉色由青綠有光轉變為暗綠無光(以頂葉下數第2片為準),嫩梢豎直時頂芽葉下垂,葉片由原來的緊張狀態變成柔軟,手摸茶青感到柔滑,略有香氣產生,曬青葉失水減重率7%~15%。

將曬青適度的葉片移到室內進行涼青,使之萎凋均勻,主要目的是散發曬青葉的熱量,讓水分重新均勻發布,避免紅變死青。涼青適宜環境溫度為22~28℃,相對濕度為75%~85%,涼青時間一般1~2小時。當涼青溫度超過30℃時,應輔以空調和增濕機加濕設備降溫,并設定溫度26℃,相對濕度80%,涼青時間90分鐘便可。

涼青標準:以茶青熱氣消失,曬青葉恢復緊張狀態為適度。

(二)做青

做青又稱碰青或搖青,是形成烏龍茶類獨特香味的關鍵工序。做青要掌握"看青搖青、看茶做茶"的原則。一般而言,前l~3次做青用手碰,后幾次做青用篩搖或搖青機搖青。搖青次數、轉數與每次間隔時間要根據品種、氣候、曬青程度不同靈活掌握,在實際生產操作中應掌握搖做結合,多搖少做,先搖后做;做手先輕后重;轉速先慢后快,轉數先少后多;靜置時間先短后長;攤葉先薄后厚等。

做青中的搖青有3種形式:用手碰青、篩搖和機搖。人工碰青是雙手對篩上茶青進行抖碰,使茶青彼此摩擦碰撞。篩搖則采用竹篾制成的直徑130厘米、深度28厘米、網眼05厘米×0.5厘米的搖篩,每篩投葉量3-5千克,手執篩沿前后搖動(兩人對面或一人操作),使葉片呈波浪滾動,相互碰撞,葉緣細胞受損傷。機搖是用竹篾制的長方形搖籠,長200厘米、口徑75厘米、網眼0.6厘米×0.6厘米,每分鐘39轉左右,投葉量25-35千克。鳳凰水仙茶具體搖青方法見表3。

各次搖青對茶葉的作用:一般第1、2次碰青主要是促進曬青葉返活,第3、4次主要促進葉緣和葉脈紅變(加速內含物變化),后面幾次主要是促進葉片紅度和香氣的形成。

正常做青的茶青在靜置時香氣變化是:做青1~3次時以水青氣味為主,第4、5次靜置以青辣氣味為主,至后期出現微花香、甜味,第6、7次靜置后青氣少,花果甜味較多。

(三)殺青

殺青方式有3種:一是人工鍋殺青,鍋的口徑65~70厘米;二是電動爪齒式炒鍋殺青,鍋的口徑72厘米,轉速35轉,分鐘;三是滾筒(90型、110型)殺青機殺青。殺青采用高溫、快速、多悶、少揚方法進行。殺青必須掌握好火溫和投葉量。手工殺青時鍋底溫度140~160℃;電動炒青鍋和滾筒殺青要求鍋壁溫度200~220℃,以青葉倒入鍋中時可聽到"啪、啪"的連續響聲,說明溫度合適。如果殺青溫度太高,茶青會出現焦邊,葉腹不熟,導致成茶內質不僅味焦且湯色渾濁;殺青溫度偏低,成茶有青草味存在,湯色紅濁不清,香氣不清高,而且易導致揉捻時葉與梗分離,影響外形。人工鍋殺青投葉量每鍋1.5~2.5千克,電動爪齒式炒鍋殺青投葉量4~5千克,90型和110型滾筒殺青機投葉量分別約15千克和20千克為宜。殺青時若投葉量太少,容易炒焦茶葉;投葉量太多,則成熟度不勻。

殺青時間長短視品種、季節、鮮葉老嫩,結合投葉量及火溫而定。葉片大而葉質厚的茶青、春季茶青、嫩青和未經曬青的茶青,殺青時間應適當延長;冬季茶青和偏老茶青含水量較低,時間宜短。殺青時間一般在8~15分鐘。

對于粗大稍老鮮葉,葉質較硬,韌性較強,可采用兩次殺青,炒青與揉捻交叉進行,進行兩炒兩揉。當殺青葉由黏轉變成千松,葉張皺卷,葉色綠明,茶梗折而不斷,嗅之有清香時,殺青便可完成。適宜的殺青葉含水量為60%~62%。

(四)揉捻

殺青葉出鍋之后,必須散熱攤晾至30℃左右,方可人桶揉捻(溫揉)。若殺青十八桶溫度太高,制成的茶葉外形色澤黃褐無光,香氣下降;若殺青葉人桶溫度太低,則揉捻難以成條,以致茶葉外形粗松,滋味較淡。

烏龍茶揉捻工序必須注意掌握投葉量和揉捻時間。一般采用30型、35型和40型揉捻機,適宜的投葉量分別為4千克、6千克和8千克。揉捻時間一般掌握8~15分鐘,但嫩原料揉捻時間可適當縮短,老原料反之。揉捻過程加壓必須掌握先輕后重,加壓方式為“輕-重-松-重一松”。當揉至茶葉條索緊結、茶汁揉出、細胞破壞率達20%~40%時,即可減壓松揉勻條,隨后便可下機解塊待烘。

(五)干燥

烘干方法與技術要求:茶葉初制干燥需經初焙、二焙及復焙3次烘焙。用焙籠或焙廚初烘,溫度應控制在110~120℃,烘干機進風口溫度控制在120~130℃(快擋),中間翻拌1~2次;烘至六成千,即手捏茶坯不黏,稍有觸手感覺便可攤晾后進行二焙。

若用焙籠或焙廚二焙,溫度應掌握在90~100℃,中間翻拌2次;若用手拉式和自動烘干機二焙,溫度則為95-100℃(慢擋)。當茶坯烘至八成千時,便可下烘攤晾,然后進行復焙。

復焙僅限用于烘籠或烘廚,溫度控制在70~80℃,中間翻拌2次。當茶葉烘至干嗅清香,手捏葉梗容易折斷和粉碎,即含水量4%~6%時,即可出焙。烘茶工序的技術要求是:初焙和二焙必須及時,以免使茶坯積壓產生酸餿味;待烘的茶坯必須攤開,以免產生悶味;茶坯人焙必須薄攤勤翻,使茶葉干度均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