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還沒過完,
西湖龍井茶區已有春茶了,
小伙伴們監測和記錄的腳步愈發勤快,
頻繁接觸茶農和炒茶師,
不時聽到“頭采茶”和“頭春茶”兩個詞,
部分茶友可能會有點蒙圈,
這兩個詞有什么區別呢?
簡單釋義
頭采茶:每年第一次采摘的茶葉;
頭春茶:春季采收的第一批茶。
頭采茶、頭春茶是結合農事經驗,按照茶葉采摘時間順序定義的,與明前茶、雨前茶等概念類似,只不過頭采茶、頭春茶進行了更細的劃分。
采收時間
即使是頭采茶,不同種類的采摘時間也不一樣。
綠茶頭采茶的時間區間基本是2月至4月。
例如 ◇海南白沙綠茶在1月底2月初就有春茶上市(四季采摘,采摘時間從12月至次年的10月底)◇溫州烏牛早品種在2月中下旬開始頭采,因為外形與西湖龍井相似,不少茶友會混淆;◇福鼎白茶一般3月初頭采(福鼎白茶較政和白茶早);◇以安徽、浙江、江蘇為核心的長江流域的江南茶區,在3月中旬就有早生種芽頭可采,但這里的頂級綠茶,絕大多數不是早生種,發芽率受天氣制約的因素很強,最好地方的原生種一般要到3月中下旬之后才有。
以西湖龍井為例,口感最豐富的茶葉來自群體種的一芽一、二葉,而非早生種,采摘的最好時間是在3月底4月初,在這個時候,它們的物質內涵最豐富,口感亦為最佳。
◇江北茶區往往在清明前后頭采,而一些高海拔茶區,頭采的時間更晚。◇每年在4、5月左右,云南會從旱季進入雨季,在此之前從3月開始生產的茶葉可籠統成為春茶,其后雨季生產的茶葉是為夏茶。
春茶的特點
春茶一般是越冬芽生長的春季新梢。越冬芽經過冬春兩季的休眠和發育,發芽時有充足的有機物質,加之春季晝夜溫差大,光合積累大于呼吸消耗,粗纖維含量低,新稍持嫩性強,而且蟲害也少,構成春茶品質優越的物質基礎。早在唐朝年間,就有制作“明前茶”為貢品的記錄。
清明節對部分春茶而言是個分水嶺,明前明后的口感相差甚遠,在這樣千百年沿襲而下的口感習慣與認知背景下,“春茶以早為喝”、“春茶越早越好”,特別是近幾年成了一個被熱炒的居高不下的認知概念。
早春茶在市場往往供不應求,一上市就被搶售一空,早一天就高一個價,清明后的茶,晚一天掉一個價,這樣的現象在茶界亦屢見不鮮。
“越早越好”的誤區
在整個春茶季,茶葉的萌發、生長、發育都處在較高的水平,就茶葉品質來說,頭采茶不一定優于明前茶、雨前茶。
頭采茶、頭春茶作為茶葉農事活動的概念,并且沒有明確的定義,比如,怎么樣才算頭采,春茶萌芽的時候,是不平均的,頭采往往是零零散散進行的。
另外,制作傳統的名優綠茶,對其品種和滋味都有了成熟的體系,并不是全芽頭都是最好。因為茶葉的內含物質在茶樹的不同部位含量不一。茶多酚、咖啡堿就主要分布在第一、二葉,氨基酸主要分布在芽頭,多數名優綠茶,如西湖龍井和太平猴魁等要求一芽二葉,但碧螺春則通常采一芽一葉初展,葉形卷如雀舌,稱之“雀舌”,所以芽頭固然鮮嫩,但是口感的醇厚度還需要葉片中的內含物質作為支撐。
模糊的概念很容易被夸大、誤解,所以沒有必要過度追捧和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