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以前:
主要是產制團餅茶和蒸青曬青散茶,明代出現炒青綠茶,清代初研制出烏龍茶(巖茶)、紅茶、龍須茶。武夷山是烏龍茶和紅茶的發源地。
漢朝:
公元前110年,漢武帝派軍滅了閩越國,并詔令將閩越民舉遷江淮之間,以虛其地。當地官員將武夷茶獻給漢武帝,武夷茶納貢從漢武帝開始。但史志中未見漢代武夷山產茶記載。
城村漢城遺址數以萬計的陶器里,有大量茶具—茶壺、茶杯,證實漢代閩越國先民種茶飲茶的實事。
唐代:
唐玄宗于784年詔封武夷山為“名山大川”道教將武夷山列為“三十六洞天”之第十六升真元化洞天,佛教寺廟也大興,武夷山名聲日高,據林祥瑞、劉祖陛《福建簡史》記載:“唐代福建的土特產就是山區的茶和沿海的鹽”。武夷山茶自然包含在內,例證有:⑴唐孫樵的《送茶與焦刑部書》,寫到送武夷茶—晚甘候;⑵唐徐寅《尚書惠蠟面茶》(系福建最早的茶詩,已1100多年)寫到唐時武夷茶采制的時間、禮祭、制作、運輸、煮飲和受贈者的感激之情。
宋代:
武夷茶處于興盛時期,主要制作龍團鳳餅茶。
⑴武夷茶是建茶的重要組成部分,北苑上貢團茶中包括武夷茶,如蘇軾《荔枝嘆》“君不見武夷溪邊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籠加。爭新買寵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清董天工《御茶園舊貢茶有感》詩,宋范仲淹《和章岷從事斗茶歌》中都有記載。
⑵斗茶盛行,成納貢選品和游藝項目。
⑶武夷茶與儒、道產生了密切聯系,朱熹、白玉蟾等,種茶、飲茶、寫茶,都留下了許多詩詞和美麗傳說。
元代:
主要制作餅茶。
元世祖忽必烈喝到大臣高興(福建路招討使行右副都元帥)獻送的武夷茶“石乳”,備加賞識,于至元十九年(1282年)由當地官員承辦貢茶,高興曾幾次親入武夷山,監制貢茶。元大德五年(1301年),由高興之子高久住任福建省邵武路總管,奉命到武夷山監制貢茶,并在九曲溪之四曲南畔建皇家御茶園,制作貢茶,當時園中場工250戶,采制貢茶360斤,龍鳳茶5000餅以入貢,后又逐增,到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增至960斤。貢額年年加,茶農苦不堪言,出現茶園拋荒、茶產下降。現今四曲北岸題詩巖還保留3塊銘記當地官員建園和監制巖茶的摩崖石刻。
具有濃厚民俗色彩的“喊山”儀式就興其時的武夷山。在御茶園東邊筑喊山臺,每年驚蟄日,崇安縣令率領御茶園官員、場工前往行祭,供置三牲、點香燃炮、宣讀祭文,讀完后頂禮膜拜、擊鼓鳴金、率眾人高呼“茶發芽!茶發芽!……”據說祭拜呼喊后,通仙井井水會慢慢升高,系神力所為,傳得玄乎。
明代:
朱元璋詔令“罷龍團,改制散茶”。
武夷茶由蒸春團餅茶逐漸改為曬青、蒸青散茶制法,后期改進為炒青綠茶。提高了武夷茶的產量和質量,陳椽認為“炒青綠茶的發展,可說是制茶工業領域的大革命”。促進了武夷茶的發展。明徐火勃在其《茶考》中記載:“環九曲之內,不下數百家,皆以種茶為業,歲所產數十萬斤。水浮陸轉,鬻之四方,而武夷之名甲于海內矣。”
明萬歷三十五年,荷蘭商船來澳門購運綠茶轉運至歐洲,其中主要是武夷茶,開了武夷茶外銷先河。
清代:
是武夷茶大發展的時代
⑴武夷茶由綠茶發展到烏龍茶—武夷巖茶。清初崇安縣令殷應寅曾招安徽黃山僧制松蘿茶(發了酵的炒青綠茶)在反復摸索改進的基礎上,于康熙后期率先形成了巖茶(烏龍茶)的制作工藝,產制武夷巖茶。
⑵創制了小種紅茶:
紅茶發源地—武夷山星村桐木關:
當地山高林密、雨多霧濃、濕度大、春季多雨少陽,制茶無法用日光曬青,大多靠室內松柴烘青,炒揉后的茶葉又是用松柴烘烤,茶中有松煙味,稱正山小種紅茶(煙小種)。
關于紅茶起源時間,曾有四種不同說法:①明代中期;②明代末期;③清中期;④19世紀中期等四種說法,多數說法是在清代。
⑶創制了龍須茶:
以武夷山八角亭所產最佳,清末民初,主要運輸美國舊金山及新加坡一帶,深受海外僑胞歡迎。
⑷茶品、茶種及其生產制作技術迅速向外流傳,武夷茶名揚中外,并帶動了周邊地區茶業的發展。
民國期間:
戰亂影響,茶葉銷路不暢,產量下降,1914年茶銷量仍達45萬斤,到1948年僅13000斤(其中正山小種紅茶3000斤)1938年福建茶葉改良場遷到崇安縣;1942年在崇安興建“中央財政部貿易委員會茶葉研究所”。武夷山成了全國茶葉研究中心。許多著名的茶葉界前輩,如吳覺農、張天福、王澤農等都曾在研究所工作過。他們在武夷山開茶園搞試驗,取得許多成果,如試制成功“九一八”揉茶機、林馥泉在此期間撰寫的《武夷茶葉之生產制造及運銷》一書等,為茶業發展作出貢獻。
新中國成立至今:
武夷茶經歷了從恢復發展到現在的快速崛起發展階段?,F今武夷茶面積達10萬畝以上,總產近1000萬斤,比1978年增13倍以上,比1948年總產13000斤,更是天壤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