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上世紀90年代,由于市場變化等原因,“川紅”受到了重挫,在國內外市場已基本上看不到“川紅”的身影,“川紅”名存實亡。
出口
宜賓地區所產川紅,出口早,每年4月即可進入國際市場,以早、新取勝。川紅珍品──四川林湖茶業公司的「林湖紅芽」,更是以早、嫩、快、好的突出特點及優良的品質,博得國內外茶界的好評。1979年首批川紅工夫─級每噸售價7320美元,高于國內的同類同級的工夫茶價格,并得到高度贊譽。
發展
川東北茶區的萬縣、達縣、南充及南部靠近長江沿岸各縣,氣溫較高,氣候與川東南茶區大體相似,適合發展紅茶生產。50年代中期,先在宜賓、萬縣、達縣等地區10余個縣的部分國營茶場試制工夫紅茶,逐步推廣,年產僅為3000余擔,后逐步調整產區布局,主要集中在宜賓、鎢連、高縣、珙縣四個縣生產工夫紅茶,1980年工夫茶的毛茶產量已達4萬余擔,此后基本維持這一產量水平。
優質條件
專家指出,“川紅”優秀的品質,來自于三個條件:
1.優越的自然環境。“川紅”的產地必須是位于四川盆地南緣山區,北緯27。50/—29。10/,東經104。10/—104。50/的范圍內,主要有宜賓、高縣、筠連等地區。這里自然條件十分優越,具有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水熱同期、冬季氣溫高、春季回暖早的特點,極適于茶樹的生長,更適于加工紅茶。
2.優良的茶樹品種。“川紅”優秀品質的形成,除了自然條件外,產區優良的茶樹品種也是重要的物質基礎。也就是說,只有我們宜賓本土的茶樹品種和“早白尖5號“良種茶才能造就“川紅”獨特的品質。但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紅茶大幅減產,由于“早白尖5號”產量低,不適合生產綠茶,影響了茶農的收入,所以宜賓市“早白尖”茶樹已經少之又少,無法滿足“川紅”的生產。因此,“川紅”主要依靠宜賓本土的中小葉群體種茶葉做為原料來生產。有些茶葉企業為了降低成本,用原料價格相對低廉的一種“良種茶”來生產紅茶,還有一些宜賓以外的茶葉企業也在仿制生產四川紅茶,都無法達到“川紅”的優秀品質。
3.傳統與現代工藝的結合。中國工夫紅茶的制作技術有數百年歷史,“川紅”傳承了傳統工藝,并由我們宜賓老一代和新一代茶人對其工藝適當改進。正是在制作中自然萎凋,細心揉捻,精心烘焙,保證了“川紅”外形緊細秀麗、內質香高味醇的品質特征。
川紅重生
非??上У氖?,進入上世紀九十年代后,由于受到國際市場變化、茶葉出口企業改制未理順等諸多問題的影響,我市的紅茶生產跌入了低谷,最低時的產銷量尚不足高峰時期的十分之一,甚至在國內外市場上基本見不到“川紅”的身影。因此消費者大多不知道宜賓產紅茶的原因也正在于如此。
2011今年6月,在成都國際茶葉大會上,人們突然驚喜的發現,多年不見的四川紅茶再一次展現在世人的面前。其中以林湖茶業最為顯著地推出了川紅名茶。當國際茶業委員會主席MikeBuston先生在吳光鐳市長的陪同下品鑒林湖紅茶后給予了高度贊譽,連聲說“非常好!太好了!我非常喜歡這個茶葉!你們一定要宣傳好,讓大家都能知道林湖紅茶。”
其實,林湖茶業早在2008年就開始了新“川紅”的研發。與四川農大茶學系通過“產學研”合作,開展高檔四川紅茶產品研究與開發,其“川紅名茶”系列產品就是在四川農業大學茶
葉專家、教授的親自指導下,通過繼承與創新而研發的高端產品。繼承了宜賓“川紅工夫”的傳統特色,挖掘外貿品牌及茶文化價值;進行技術與產品創新,運用名茶開發思路,精細栽培與采摘,精湛加工而成。由川農大茶學系杜曉教授親自設計研發方案,林湖公司技術部具體實施技術開發。經過3年的不斷探索與實踐,成功開發出的林湖“川紅名茶”,既還原“川紅工夫”傳統的“橘糖”甜香風味,
又富有天然“花果香韻”,其品質源于“川紅”又優于“川紅”。按國家標準對照來看,1985年獲得國際金獎的“川紅”只是三級品的水平,而今天的林湖“川紅名茶”已達到甚至超過國標特級品水平,而且其獨特的加工工藝已申報國家發明專利,非運用林湖核心技術,是難以仿制的,可以說林湖產“川紅名茶”實現了“川紅”的繼承與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