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信陽毛尖”系列之一:你一定不全知道的“信陽毛尖”的獨特歷史》
這是“信陽毛尖”系列的第二篇文章,這一期主講“信陽毛尖”的從古至今的發展歷史。對于一個物種來說,它的進化史是不能忽視的。
淮南茶是全國重要茶產區
信陽茶興于唐
唐代信陽已經成為我國重要的產茶區。當時全國分為八個茶葉產區。在《茶經》中列舉的全國“八道四十三州”的茶產區,河南信陽一帶屬淮南產區,包括:光州,義陽,壽州,黃州等。當時的光州(包括固始,商城,新縣,潢川,光山)和義陽郡(包括今羅山,信陽市)有大面積茶園,它與安徽的中部,湖北北部構成淮南茶區,是唐代第二大產茶區,聞名于全國。其中以光山黃頭港的茶葉為最好,信陽與羅山交界處的鈡山往南山谷的茶葉也是好茶葉。
當時信陽所產的茶為餅茶,形狀為中間有孔的餅狀。唐《食貨志》載:“貞元(802年)江淮茶為大模,一斤五十兩不等。”
唐代信陽茶已列為朝廷的貢茶,唐《地理志》載:“義陽土貢品有茶”。據傳,義陽西部車云山的茶葉品質極優。武則天飲過此茶后,久治不愈的腸胃疾病頓消,精神大振,稱贊不已,在車云山頭修建了一座千佛塔。歷經一千多年后,千佛塔雖已破敗,但任然屹立在山頭上,成為信陽茶歷史的一種獨特標志。
陸羽在《茶經》中這樣評價信陽茶:淮南茶以光州上,生光山縣黃頭港者與峽州同,義陽郡,述州次,生義陽縣鈡山者與襄州同,舒州生太湖縣潛山者與荊州同。
陸羽對信陽的茶為何有如此全面的了解和中肯的評論呢?陸羽所言所言并非道聽途說和妄斷,而是他對信陽親自考察的結論。
據考察陸羽確實于天寶十三年初春,清明來臨的時節,來到信陽考察。
陸羽趕到了義陽郡一帶,他先在義陽考察了南部的鐘山等地的茶樹和淮源之水,倍加稱贊。后又從義陽入光州,潢川,固始,陸羽對光州黃頭港的茶葉,也稱贊不已。
陸羽《茶經》問世后,固始茶農為了紀念陸羽對淮南茶區的貢獻,在紫陽洞內茶仙子安像旁增設了他的神位,每年清明節敬茶祭祀。民俗至今保留有“清明采新茶,試新火”的習俗。
宋代,淮南茶,信陽第一
我國茶興于唐而盛于宋。宋代,我國茶葉的種植加工技術達到了空前的水平,是我國茶史上的鼎盛時期。那么宋代信陽茶的情況也是怎么樣的呢?
宋代文學家蘇軾品飲了信陽茶,對信陽茶稱贊道:淮南茶,信陽第一......西南山農種茶者甚多,本山茶色,味,香俱美,品不在浙閩之下。
宋代信陽茶樹栽培非常普遍,茶田面積和產量都很大。宋蘇頌在《圖經本草》上說:今江湖浙蜀(即今信陽,光山,商城,羅山,固始等縣),山中皆有通渭之茶。
其中主要產區是信陽,光山和固始,北宋時被列為全國13個賣茶場之中,占全國賣茶總量的五分之一。
宋代信陽栽培的茶樹為灌木型,沈括的《夢溪筆談》中說:建茶皆喬木,吳蜀淮南唯從茭而已。
宋代信陽茶為散茶,仍是貢品。制作更為講究,包裝一般都與龍鳳相連。
宋代,信陽茶不僅在本地銷售,還有相當一部分通過惠民河運往北宋的都城開封,因而推動了京都的市場繁榮。
明清時,信陽茶逐漸衰落
明時,信陽茶遭受自然災害,茶稅過重,官吏盤剝,加上匪徒敲詐掠奪,茶農只能棄茶謀生,茶樹逐漸被砍毀。茶葉的產量也越來越低。
信陽茶的這種衰敗,直到清末才出現一絲轉機。
清光緒二十九年,信陽的秀才。37歲的甘以敬,風塵仆仆地回到了家鄉李家寨。甘以敬受到康有為,梁啟超維新變法的思想的影響,信奉實業救國。甘以敬了故鄉的名產:茶葉,萌生了回鄉開山種茶的念頭。
甘以敬與其親戚,也是秀才出身的商會會長王之漠,地主彭清閣等人商量種茶,招股集資,在震雷山成立“元貞茶社”這是近代史上的第一個茶社。元貞茶社第一次炒制茶葉只有幾百斤,卻因時局動蕩,百業凋敝,找不到銷路,只好分送給親朋好友。
1910年甘以敬又邀陳玉軒,王選青等人在駱駝店商討辦茶社事宜。于是又組建了“宏濟茶社”。接著甘以敬又在柳林甘家沖,建立“裕審茶社”種茶三萬余窩。各地農民也陸續墾復荒蕪茶園,使信陽全縣茶園面積迅速擴大。
1915年2月,在“巴拿馬——太平洋國際博覽會”上,由車云山采制的信陽毛尖以其外形美觀,香氣清高,滋味濃醇,獨樹一幟,獲得普遍贊賞。據《信陽工商歷史特產資料》記載:“1915年信陽毛尖經該會評判結果:頒給世界茶葉金質獎章”。
巴拿馬獲獎使得信陽茶業透出一絲生機,然不久后,在日寇侵華的鐵蹄和國民黨內戰的炮火下,短暫的復蘇很快灰飛煙滅,茶園大部分荒蕪。
改革開放:信陽茶攀登新高峰
新中國成立以來,為了發展茶業生產,信陽采取了一系列扶持獎勵和改革開放的舉措,使信陽茶出現了唐宋以來新的鼎盛,成為最為輝煌的歷史時期。
1949年4月1日信陽解放后,人民政府非常重視茶葉的生產和發展,采取獎勵,減稅和經濟扶持等政策,鼓勵墾復荒蕪茶園和開辟新茶園。
1955年在西南部深山區的車云山,五顆樹,山角山,黑龍潭,五峰嶺建立五個茶葉生產專業合作社。
1958年末,信陽縣茶園面積恢復發展到1400畝,產茶12。3萬斤。
1983年,茶葉的生產推行聯產承包責任制,茶園承包到戶,茶葉產量,銷售,稅收任務都分攤到茶戶,實行自負盈虧。信陽縣政府于1984年6月27日發出文件,對茶園管理措施和責任都作了具體規定:
規定超產收益歸已,承包期20年以后,可以連續承包,并有繼承權,這樣,茶農們像吃了定心丸,提高了生產積極性,增強了種茶致富的信心。從此,信陽茶業走向高速發展的軌道。
從1992年開始,信陽開始舉辦信陽茶業節,“一茶為媒,廣交朋友,擴大開放全面促進,發展經濟,振興信陽”自1992年至2007年,信陽成功舉辦了15屆茶業節,有力地促進了茶葉和其它產品的貿易,推動了信陽經濟的發展,信陽茶葉開始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