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馬古道”四川、云南與西藏之間的古代貿易通道,由于是川、滇的茶葉與西藏的馬匹、藥材進行交易,以馬幫和背夫運輸,故稱“茶馬古道”。
所謂“茶馬古道”,實際上就是一條地道的馬幫背夫之路。“茶馬古道”的線路主要有兩條:一條從四川的雅安出發;另一條路線從云南省普洱茶原產地(今西雙版納、思茅等地)出發,國內路線全長3800多公里。
川藏道由四川的雅安出發,經瀘定、康定、馬塘、昌都至拉薩,再經后藏日喀則出境到尼泊爾、緬甸、印度,史稱:“川康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沿途,同時也是轉經朝圣道路的沿途,一些民間藝術家們于過去漫長的時日中,在路邊的巖石、瑪尼堆上繪制和雕刻了無數的經文咒語、佛陀、菩薩和許多高僧的形象,還有一些神靈的動物形象,如魚、蛇、貓等等,當然也有一些被視為異物的形象,如海螺、明星辰,那些或粗糙或精美的造像為古道那漫長的旅途增添了一份神圣和尊嚴,也為那遙遠的地平線增添了幾許神秘
茶馬古道簡介
“茶馬古道”起源于古代的“茶馬互市”,可以說是先有“互市”,后有“古道”。“茶馬互市”是我國西部歷史上漢藏民族間一種傳統的以茶易馬或以馬換茶為內容的貿易往來。宋代在四川名山等地還設置了專門管理茶馬貿易的政府機構“茶馬司”。茶馬貿易繁榮了古代西部地區的經濟文化,同時也造就了茶馬古道這條傳播的路徑。
茶馬古道是“連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斯里蘭卡、尼泊爾、印度境內,直到抵達西亞、西非紅海岸”的古代貿易通道。形成于漢藏民族“茶馬互市”的貿易往來,積淀著唐代以來近2000年的歷史。
一般所說的茶馬古道有兩條,一條是由云南普洱經大理、中甸、德欽等地到西藏,另一條線路是從成都經理塘、巴塘到西藏。一般的旅游者和考察者,目光多聚于此。實際上,還有一條線,就是走怒江大峽谷。這條世界上最美麗、最險峻、最跌宕起伏的道路是“驢友”們的滇藏探險新寵。
有人說,看完怒江大峽谷和沿線豐富的民族人文景觀,其他的探險之旅就顯得平淡了。
第三條茶馬古道――怒江大峽谷,從大理、六庫、福貢、丙中落、五里進藏,這里交通不便、人跡罕至,旅游者極少,民風淳樸,尤其是在蒙蒙的細雨中,一個人行走在怒江大峽谷邊,遠山青翠、怒江潺潺,偶爾你還可以看到國外真正的“生驢”(驢友的最高境界),一人騎著自行車或從馬幫租來的馬匹。
茶馬古道是世界上通行里程最長的古代商路。總行程在萬里以上。自古以來,很少有人能夠走完全程。沿途的每站都可以作為終點或者是起點。而當時最大的貿易中轉站便要屬四川的康定了。
康定過去叫做“打箭爐”,西來的馬幫到達康定,就要在這里轉換運輸工具或者就地進行茶馬貿易。1696年康熙帝批準了在康定進行茶馬互市貿易的請求,使康定成為了內地與西藏地區之間主要的商業中心。國內的絲綢、茶葉等商品經過康定運往西方,而南亞、歐洲、美洲的商品也從這里銷往中國內地。
古代交通路線。茶馬貿易,是以中原地區的“茶”和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馬”為載體所開展的貿易活動。作為內地漢族地區與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往來的一種重要方式,在溝通各族人民之間的經濟文化聯系方面發揮了十分巨大的作用。國家旅游局魏小安司長曾就“茶馬古道”的旅游開發作過專題論述,指出:“茶馬古道”是滇西北至藏東南歷史上茶馬互市所形成的一條驛道,在這條古道上,集中了中國最好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經過適度開發,完全可以成為世界級的旅游絕品。茶馬古道旅游開發也作為區域聯動開發戰略的內容之一寫入了全國“十五”旅游發展規劃中。
從遙遠的、開放的唐代,直到19世紀五六十年代滇藏、川藏公路修通,一直存在著一條鮮為人知的道路,它由中國大西南橫斷山脈東側的云南和四川的茶葉產地出發,以人背馬馱這種最原始的運載方式,穿越橫斷山脈以及金沙江、瀾滄江、怒江、雅礱江等大江大河向西延伸,蛛網般覆蓋了中國最大的兩個高原,最后通向喜馬拉雅山南部的南亞次大陸。隨著茶文化和藏傳佛教的興起和傳播,隨著茶馬互市的開展,這條道路便成了名副其實的茶馬古道。
1000多年來,茶馬古道將云南、四川的茶葉輸送到藏區,又將雪域的山貨特產運到內地,抗日戰爭期間它更成為中國惟一的對外交通道路。就在民間運輸的同時,這條遙遠而無比艱險的道路更成為宗教文化以及沿途20多個少數民族文化傳播交流的走廊。它不僅是連接漢藏等多民族的經濟文化紐帶,也成了人類為生存所激發的非凡勇氣和所作出的超常努力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