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夏回族自治州,轄臨夏市、臨夏及永靖、和政、康樂、廣河、東鄉、積石山縣,總面積8169平方公里,總人口189成,其中國、東鄉、保安、撒拉等少數民族人口戰友56.4%,東鄉族和保安族是獨有的兩個民族。這里絲綢之路和唐蕃古道交匯,是茶馬互市的中心,中國的彩陶之鄉,“花兒”之鄉,西部的旱碼頭。民族風情濃郁,自然風光優美。
臨夏州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新石器時代的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和辛甸文化至今閃爍著璀璨的光芒。
臨夏州文聯編寫的《臨夏回族自治州史話》,揀金拾玉,把臨夏閃光的亮點,一一陳列,奉獻給世人。這是一項很有意義的工作,必將對弘揚歷史文化傳統,開發文化產業,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文明進步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臨夏歷史悠久,是遠古人類生息繁衍地之一,五千年前就有先民居住生活。兩千年前秦漢王朝就設縣、置州、建郡,古稱罕,后改稱導河、河州,是溝通中原與西域政治、經濟、文化的紐帶,古絲綢之路南道之要沖,唐蕃古道之重鎮,享有“河湟雄鎮”之美譽,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絲綢之路、唐蕃古道、甘川古道在這里交錯伸展,形成了當年商賈云集、一派繁榮的茶馬互市,被贊譽為“西部旱碼頭”。隨著天安門城樓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莊宣告,臨夏跨入了歷史發展的新紀元。1956年11月,臨夏回族自治州成立,成為全國僅有的兩個回族自治州之一。1994年國家把臨夏回族自治州列為全國民族自治地方改革開放試驗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