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來參加世客會,約我相見。在另一友人處,先泡了一壺十幾年的普洱,也許不習(xí)慣這種口感,他便取出一筒“白茶”,泡這個。泡了一壺,感覺不錯,說,“待我找個信封裝點回去”。有人更加大方,“喜歡,你還不一起拿走算了”,反正又不是他的。喝完茶,便是午飯,午飯后他們便呼嘯去找世客會的東東,茶也就不要了。
下午,安安靜靜一個人在家,瞅瞅戰(zhàn)利品,不錯。白茶產(chǎn)自浙江安吉,包裝很簡單,白茶兩個大字,側(cè)旁十個字,“南方嘉木秀,竹鄉(xiāng)白茶香”,一枚小印,“竹海茶韻”,如此而已。但茶葉香高,葉形也漂亮,沖泡出來,湯色并不是白色或無色,有一點淺淺的綠,是作黃金嫩。一泡,二泡,三泡,茶味略淡,在冬日陽光下,茶的葉形有些許變化,由拘謹(jǐn)而舒展而疲憊。讀書上網(wǎng),多以茶湯計時,三泡之后,我也有些疲憊,關(guān)掉電腦,放松一下自己。
曾經(jīng)在贛南的一個渡口,聽說過白水茶,但真正上品的沒有喝過。有幾次在老表家,喝過白毛茶,是茶葉上一層白毫的,他們稱上上品,只是篩出來時,茶湯淺綠,也是回甘綿長。只是老表謙虛了,說,“沒有顏色的才好”,然后是某某村某某人家做得才最好,然后是說,要到明年清明。很喜歡老表家的茶灶,八仙桌,板凳,瓦壺和藍(lán)邊碗,印象中是和清明茶系在一起,也和四月的陽光與雨水在一起。
朋友們忙世客會去了。想來今晚應(yīng)該有精彩的演出,大家喜氣洋洋的,也就不好說太多。但卻想起另一個朋友,他多次參加世客會,新馬泰都邀請過,也算學(xué)術(shù)上有些成就,也算客家學(xué)上有些研究,本來說要來的,要來與我打一場球,喝幾杯茶,最后環(huán)節(jié),主辦方節(jié)儉辦世客,沒收到邀請。我電話安慰過去,只好如此,也懶得請喝茶或懶得喝某些茶。我性格不好,把一些人家看作鼎的東西,象燈草一樣在指頭擰轉(zhuǎn),又讓他們臉面上不好看,這也沒有辦法的。這朋友未被邀請,想來也是情理之中事。
夜里,世客會晚會激情演繹,前排數(shù)溜更年期后若干年的表情,而臺上,沒有重點沒有藝術(shù)的民俗表演,只剩下熱鬧。經(jīng)常聽人說要用原汁原味的,是的,一頭豬如果連毛一起煮了吃,絕對原汁原味。
夜深了,獨自再沏一杯。茶葉總是高山野生的有機(jī)茶好,但也不是摘下來就吃,雖然原汁原味,但會遭到味蕾的拒絕。取清明谷雨葉和芽,搓炒曬,各地制作工藝不同,但大抵要有這些環(huán)節(jié),然后是貯放,然后是用不同的壺與杯,取上好的水燒開,以不同的溫度沖沏,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中與不同的人喝。包裝但不必太講究,那與茶味沒有頂大關(guān)系。
雖然不能改變什么,但在一杯茶面前,仍可尋得一種寡人的感覺:
太濃了,再加點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