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堅(1045-1105)是中國古代北宋書法家,他能詞,又擅行、草書。其居官、流放,抑或家鄉客邸,凡足跡所至,有關軼聞、傳說、詩聯、墨寶、碑刻等珍存無遺。他自評道:“余學草書三十余年,初以周越為師,故二十年抖擻俗氣不脫。晚得蘇才翁(舜欽)子美書觀之,乃得古人筆意。其后又得張長史、懷素、高閑墨跡,乃窺筆法之妙。”他的行書,如《松風閣》,《蘇軾寒食詩跋》,用筆如明代馮班《鈍吟雜錄》所講:“筆從畫中起,回筆至左頓腕,實畫至右住處,卻又跳轉,正如陣云之遇風,往而卻回也。”他的起筆處欲右先左,由畫中藏鋒逆入至左頓筆,然后平出,“無平不陂”,下筆著意變化;收筆處回鋒藏穎。善藏鋒,注意頓挫,以“畫竹法作書”給人以“沉著痛快”的感覺。其結體從柳公權的楷書得到啟發,中宮收緊,由中心向外作輻射狀,縱伸橫逸,如蕩槳、如撐舟,氣魄宏大,氣宇軒昂,個性特點十分顯著。至于他的草書,趙孟俯說:“黃太史書,得張長史圓勁飛動之意。”“如高人雅士,望之令人敬嘆。”
黃庭堅,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英宗治平四年(1067)進士。哲宗立,召為校書郎、《神宗實錄》檢討官。后擢起居舍人。自小聰慧過人,一生命運多桀,仕途坎坷,與蘇東坡極為相似。紹圣初,新黨謂其修史“多誣”,貶涪州別駕,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初,羈管宜州卒。紹圣元年(1094年)十二月,黃庭堅被貶為涪州(今重慶市涪陵縣)別駕、黔州(今重慶市彭水縣)安置,左右慘然不安,他卻頗能自我解脫,坦然處之,仍然誦書寫字,沉醉于藝術世界之中。相傳黃庭堅有一嗜好,作詞練書時必要品茗相伴。在涪州供職時,為探親訪友,曾駐留萬州、夔州等地。每來萬州,必到太白巖下小溪邊,邊練書邊喝茶。曾寫下《滿庭芳》:北苑春風,方圭圓璧,萬里驚動京關。粉身碎骨,功合上凌煙。樽俎風流戰勝,降春睡、開拓愁邊。纖纖捧,研膏濺乳,金縷鷓鴣斑。相如雖病渴,一觴一詠,賓有群賢。為扶起登前,醉玉頹山。搜攪胸中萬卷,還傾動、三峽詞源。歸來晚,文君未寢,相對小窗前。
黃庭堅冤死后,淳樸的萬州人民為敬仰和懷念這位杰出人士,就把他曾練書洗筆的地方取名為流杯池,練書喝過的茶葉取名為流杯銀針。如今,萬州的流杯銀針茶葉,已熔入現代制茶工藝和包裝等技術,必將煥發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