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化黑茶歷代大事記
傳說
湖南安化梅城思游,傳說為蚩尤故里,蚩尤一統梅山諸蠻,稱炎帝,戰敗皇帝后身負重傷,遂流亡于山野嘗百草而療傷,謂之神農氏,神農氏,即蚩尤;“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在神農氏時代,湖南安化就有茶樹生長,并被神農氏發現和利用。
漢
1972—1974年,長沙馬王堆一、三號漢墓出土有“一笥”竹簡,經考證箱內黑色類顆粒狀實用物用顯微鏡切片被確認為是茶。對于這箱茶葉從何而來,業內專家經過多年考查、研究、分析,認為黑色顆粒狀實物為安化黑茶,如果馬王堆漢墓里的茶葉來自安化,安化黑茶的歷史達到2300年。
三國
漢末三國時期,吳、蜀屯兵益陽,陸羽曾用一包包一竹篾包裹的茶葉為將士解除病疾,竹篾是安化黑茶特有的包裝形式。
唐
按史書記載,安化黑茶歷史可追溯到1400多年前唐代的“渠江薄片”。五代毛文錫的《茶譜》記有:“渠江薄片,一斤八十枚”,又說“譚邵之間有渠江,中有茶而多毒蛇猛獸……其色如鐵,而芳香異常。”這證明在唐代湖南安化已有“渠江薄片”生產,且為當時的名茶,而這種茶色澤為黑褐色,是典型的上等黑茶色澤,說明當時已有黑茶生產。
據唐楊曄《膳夫經手錄》載,唐朝時,安化所產渠江薄片已遠銷湖北江陵、襄陽一帶。唐封演《封氏聞見錄》載:“往年回鶻入朝,大驅名馬,市茶而歸”。是說唐朝后期的茶馬互市。
宋
宋代,朝廷打敗梅王,在梅山地域置縣曰“安化”,為紀念梅王,縣治稱“梅城”;朝廷完全控制了安化黑茶的產銷,并開始于安化設“博易場”,黑茶從唐朝后期的以茶易馬發展為以茶易米、鹽、絹布、以及西域番邦的奇珍異寶;
博易場,用今天的話來講,就是“一個什么都可以用黑茶交換的地方”,黑茶在當時可等同貨幣流通。
元
成吉思汗橫掃歐亞,飲馬多瑙河,創中國版圖之最;憑的是三大法寶:英明領袖、金戈鐵馬、神秘黑茶。
千年以來,黑茶主要供邊區少數名族飲用,所以又稱邊銷茶,是藏族、蒙古族和維吾爾族等兄弟民族日常生活的必須品,有“寧可三日無食,不可一日無茶”之說。
成吉思汗鐵騎遠征歐亞大陸,將士若無黑茶護體,恐早已水土不服、消化不良、疾不成軍,還談何臣服洋奴?當然,將士不可能扛著千兩茶去打仗,大鐵鍋里煮的應該都是“茯茶”。
明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欽點安化芙蓉山“芽茶”22斤,稱“四保貢茶”。安化黑茶至明朝貢。
明朝嘉靖三年,即公元1524年,明朝御史陳講疏奏:“商茶低偽,悉征黑茶……官商對分,官茶易馬,商茶給買。”據《明史食貨志》記載:“神宗萬歷十三年,即公元1585年,中茶易馬,惟漢中保寧,而湖南產茶,其直賤,商人率越境私販。”謂當時私商逐利越川境入湘私販湖茶(即安化黑茶)的情形。
1595年,黑茶被朝廷定為“官茶”,16世紀末后,安化黑茶興起。
清
“道光百兩,同治千兩”。
道光元年(1820年),陜西商人雇人下鄉采買安化黑茶原料,踩捆成包,以利運輸。最初大小形狀和重量不一,后來逐漸統一為小圓柱形,重約老秤10斤,稱為“百兩茶”。
清同治年間(1862—1874年),湖南茶商在“百兩茶”的基礎上選用較佳原料,增加重量,用棕與篾捆壓成圓柱形,每支凈重1000兩(16兩老秤,約合36.25公斤),稱為“千兩茶”,圓柱長約5尺(166.5公分),圓周1.7尺(56公分),被近代人譽為“世界茶王”。現今故宮僅存的一支“千兩茶”已成無價之寶。
清末,安化茶葉名揚天下,茶葉產業盛況空前,江沿岸,經營安化黑茶產制運銷的茶行,茶莊達300余家,詩人贊其盛況云:“茶市斯為最,人煙兩岸稠。置身熙攘外,唯有江邊鷗”。目前,尚有百年歷史的茶行、茶亭、茶書、茶鐘、茶馬古道驛站、茶具、茶歌、茶謠、茶俗存于民間。
民國
民國28年,浙江大學教授、中國黑茶理論之父彭先澤先生在安化創辦“湖南省茶葉管理處磚茶廠”,親任總經理,著《安化黑茶》一書。書中推崇“道地茶”,“道地茶,即安化境內內所產之本地茶,安化伊水泥溪間之芙蓉山、花橋、楓木侖、謝家排、樅木塘、大福坪一帶,產茶頗多,而以芙蓉山所產者品質為佳”。
新中國
《當代青海簡史》記載:到1951年底,西北地區100%的少數民族喝上了茯磚茶。西方北各族人民滿懷深情地稱之為“共產黨茶”、“毛主席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