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倫布發現美洲后,西班牙人、法國人、荷蘭人等紛紛橫渡大西洋,踏上北美洲,建立起殖民地。英國人是從17世紀開始大規模移居北美洲的。到了18世紀前半期,形成了13個英屬殖民地。來自英國的移民,不僅帶來了母國的飲茶習慣,而且開始經營茶葉貿易。由于茶葉逐漸成為北美殖民地居民的日用消費品,英國政府因此而將茶葉視為重要的稅源。1767年,英國議會通過《湯姆遜稅法》,決定在北美各港口對眾多從外國進口的貨物進行征稅,其中包括茶葉。該稅法引起了北美殖民地居民的激烈反抗。1770年,英國議會被迫廢除《湯姆遜稅法》,但保留對進口茶葉征稅。結果導致茶葉走私的猖獗,大量茶葉從荷蘭被偷運到北美殖民地。
18世紀,英國東印度公司壟斷了中英之間的茶葉貿易。東印度公司先將茶葉從中國運到英國,然后由英國或北美的中間商轉運到北美殖民地,并向政府交納高額稅收。而在全球茶葉貿易的競爭中,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勁敵是荷蘭人。1772年,英國東印度公司面臨著嚴重的財務危機,庫存的茶葉大量積壓。為了挽救東印度公司,英國議會于1773年通過了《茶葉法》,允許東印度公司不通過中間商,直接向北美銷售茶葉,并對每磅茶葉僅征收3便士的進口稅。《茶葉法》出臺的目的,是要降低茶葉在北美市場的銷售價格,從而擊敗來自荷蘭的茶葉。按理說,《茶葉法》可以使北美殖民地人民享受到更加便宜的茶葉。但北美殖民地人民卻擔心,英國東印度公司以壟斷茶葉銷售為開端,進而逐步壟斷其他商品在北美的銷售;更加重要的是,英國議會通過誘使殖民地人民接受《茶葉法》,進而接受英國議會對殖民地的立法權和征稅權。
這樣,《茶葉法》引起了北美殖民地人民的強烈不滿。紐約、費城等地民眾建立起“自由之子社”之類的組織,以抵制從英國進口的茶葉。這些組織還宣布:任何參與或協助運輸、銷售東印度公司茶葉的人都是“自由的敵人”。波士頓等地的婦女則宣誓,堅決拒絕飲用茶葉。各地嚴禁茶葉,即使是想購買一點用作藥物,也需要得到“自由之子社”的批準。根據保存下來的一份檔案,一位婦女“由于年邁體弱”而獲準“購買1磅武夷茶”。當時紐約的一個商人甚至寫道:“人們寧愿購買毒藥,也不愿購買茶葉。”無辜的中國茶葉,簡直成了英國政府的替罪羊。
1773年12月16日夜,一群波士頓居民化裝成印第安人,登上三艘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船只,將船上所載茶葉全部傾入海中,使波士頓港成了“茶海”。這就是著名的“波士頓傾茶事件”。其他城市的民眾紛紛仿效波士頓的做法,或拒絕東印度公司的運茶船上岸,或焚毀船上的茶葉,從而將反英斗爭推向新的高潮。
波士頓傾茶事件,點燃了美國獨立戰爭的導火線。1775年,美國獨立戰爭爆發。1776年,《獨立宣言》發表,美國宣布脫離英國獨立。1783年,英國承認美國獨立。這樣,在太平洋的東海岸,出現了一個全新的資產階級共和國,而來自太平洋西海岸的茶葉在其中起了獨特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