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最開始被發現是入藥,隨后被人們當做食物食用,在不斷的發展中茶葉終于確立了泡飲的大方向,入藥與食用則成為副業。
茶葉性味甘、苦,微寒,是祖國傳統的天然保健飲料。人們已經發現茶葉中所含的化學成分達到了500多種。其中主要的化學成分有咖啡堿、茶多酚、蛋白質、氨基酸、糖類、維生素、脂質、有機酸等有機化合物,還含有鉀、鈉、鎂、錳、鐵、銅、磷、氟、等28種無機營養元素。各種化學成分之間的組合比例十分協調,恰似一帖巧天工的良方制劑,是“最理想的飲料”、“當代最佳康樂飲料”。
茶食一詞的概念,從廣義說來,當包括茶在內的糕餅點心之類的統稱,在《大金國志·婚姻》就載有:“婿納幣,皆先期拜門,親屬偕行,以酒饌往······次進蜜糕,人各一盤,曰茶食。”。所以,在中國人的心目中,茶食往往是一個泛指名稱;而在茶學界,茶食則往往指用茶摻和其他可食之物料,調制成茶菜肴、茶粥飯等茶食品,即是指含茶的食物。
茶食與茗宴的形成和發展,可以說是古代吃茶法的延伸和拓展,其歷史頗為久遠,大致經歷了五個階段:
1、先秦時期的原始時期的原始階段,以茶茗原汁原味的煮羹作食為特征。
2、漢魏晉與南北朝時期的發育階段,以茶茗摻和佐料調味共煮著飲用為特征。
3、隋唐宋時期的成熟階段,以茶為調味品,制作各種茶之風味食品為特征。
4、元明清時期的興盛階段,以茶為調味品,制作各種茶之風味食品為特征。
5、現代社會的黃金時期,以其講究茶食與茗宴品味的料學性、追求豐富多樣化的藝術情調為特征。
茶食(tea foods or refres )一詞的概念很寬泛,既指摻茶作食作飲,又指用于佐茶的一切供饌食品,還可以指不用于佐茶的其他糕點心和糖果類的總稱。
茶飲,是一種似茶飲湯質類的點心小吃,大多滑軟細膩,咸甜鮮香,味美適口,最宜作早餐食用,也可作餐間點心和休閑小吃。
茶食,包括各式糖食、蜜餞和炒貨等,是佐茶的零食。其總的特點是甜酸咸香,味感鮮明,且形小量少,頗耐咀嚼,是一些味美可口、生津開胃的小食品。
茶菜是指佐茶的菜肴。茶菜不同于一般的冷盤熱炒,其特點是:清淡、鮮香、入味、耐咀嚼,無腥不膩,口感質地或酥爛、或軟嫩,色澤素雅,成品無汁,味透肌里。而且用料講究,制作精細,數量也少。
茶點,是指佐茶的點心、小吃。茶點精細美觀,口味多樣,形小、量少、質優,品種豐富,是佐茶食品的主體。茶點既為果腹,更為呈味品美,故而它比一般點心小巧玲瓏,口味更美,更豐富,制作也更精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