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樣的茶有收斂感?
在喝茶時,茶友們必然也會發現一個情況:并不是所有的巖茶,入口都有收斂的感覺,而是某些茶才會產生這類刺激的感受。
將這些茶做個分類,可發現三個特征。
1.茶多酚含量過高
2.走水不暢
3.悶泡后的湯水
這三種情況,都會讓巖茶出現澀感,口腔內壁收斂。
①茶多酚含量過高
茶多酚含量太高,這是直接導致巖茶有澀味的原因。其含量越高,越容易出現澀感。
此消彼長,當一款茶葉中的茶多酚含量,遠遠高于茶氨酸、咖啡堿時,強烈而明顯的澀味,隨之而來。
而茶多酚的積累,沉淀,與生長環境直接掛鉤。
研究表明,溫度、光照與茶多酚的含量成正比。換言之,溫度高、光照多,茶多酚含量多。溫度低,光照少,茶多酚含量低。
這就是為什么同一款,種在不同地區。它有不同的風味表現。
種在坑澗里的茶,相對直接暴露在強光下的外山茶,就比較不容易出現澀味。(只要工藝、沖泡沒問題,基本感受不到澀感)。
坑澗的整體環境,屬于比較陰涼的狀態,四周巖壁陡峭,犬牙交錯,這些險峻的崖壁,能夠極好地起到遮陰的效果,將強烈的太陽光阻擋在外,減少茶多酚的生成。
并且,坑澗當中的氣溫,整體較低,相對來說比較涼爽。
這種光照少,溫度少的環境,能夠讓茶氨酸大量累積,阻礙茶多酚的形成,就不容易出現收斂感。
這也就是為什么坑澗里的茶,往往湯水清甜,鮮少有刺激的風味。
②走水不暢
走水不暢,這是工藝上的缺陷。
俗話說的好,通則不痛,通則不痛。巖茶之所以會有澀感,就在于巖茶中的茶多酚,沒能及時被氧化,被分解,仍舊大量地殘留在葉片當中。
都說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些明哲保身的茶多酚,往往會給品質帶來致命的一擊。
蟄伏在暗處的茶多酚,經過沖泡后,個個面露獠牙,露出兇狠的模樣,讓你覺得澀口。
唯有走水順暢,茶葉中的茶多酚在葉片中游走,參與循環、代謝,才能減少澀味的出現。
③悶泡,導致茶多酚過量釋放
悶泡這一方式的出現,也會導致茶湯出現澀味。
悶泡,是在一個密閉的環境下,讓茶葉和水不斷進行物質交換,這些隱藏在葉片中的茶多酚,閑庭信步,全部溶于水中。一旦水中的茶多酚含量過高,超出味蕾可承受范圍,澀感隨之而來。
這些茶多酚,本該與茶氨酸、茶多糖等物質和諧共處,共同譜寫香清甘活的特色。
可惜,不按照套路出牌的沖泡方式,毀了它,毀了這泡茶。
收斂感,充滿高級感?
撕開它的華麗外衣,原形畢露。
收斂感,其實就是巖茶的澀感,只不過換了另一表述方式。
雖說澀感的出現,往往令人難以產生愉悅感,會摧毀湯水給你的美好回憶。
但喝茶,圖的就是個實在,巖茶有澀味,沒什么丟人的。
最怕就是這種用華麗外衣包裝的做法,像是灰姑娘姐姐覬覦水晶鞋,以削足為代價,到最后謊言還不是被識破。
內不欺已,外不欺人。才是喝茶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