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16日,浙江松陽儼然已經一派春回大地的氣象,春雨綿綿中茶園紛紛吐新,春雨貴如油,新茶促增收,在松陽茶已經成為全縣當之無愧的重要經濟作物,發展茶業,促進農民增收,促進特色縣域經濟發展,正在當地縣政府和茶農的努力下一步一步地推進著。
松陽坐落于浙江麗水地區,整個麗水地區以山地為主,松陽卻有著整個麗水最大、最肥沃的盆地。麗水山多地少,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松陽則是“七山一水二分田”,歷來松陽就是浙南的糧倉。現在松陽也是浙江省茶樹一類適生區,不僅具有組織疏松、質地肥沃的土壤,為滿足茶樹生長及優質高產茶葉的生產提供了保障;而且春季回溫早,茶芽萌發早,茶葉開采早,一般早生品種在正月鬧元宵期間新茶就可上市,與杭州地區相比,要提早半個月。利用季節差搶占市場,具有明顯優勢。松陽地處浙西南山區,森林覆蓋率超過75%,山區常年云霧彌漫,漫射光多,立體氣候明顯,對茶葉芳香物質等的形成與積累,提高茶葉品質極為有利,為松陽發展優質高效茶葉奠定了良好基礎。
這種優厚的地理條件,讓松陽在歷史上也與茶樹淵源頗深。唐朝時期,松陽的佛教、道教興盛。僧人、道士為了修身養性的需要,茶葉成為必需品。他們在寺廟、道觀前后栽種茶樹,采制茶葉。據記載,唐代著名道教法師葉法善,在松陽卯山觀修煉期間,取卯山水土培育出了10多株優質茶樹,制得“竹葉形,深綠色,茶水色清、味醇”的茶葉,取名“卯山仙茶”。由于葉法善與唐高宗至唐玄宗的五朝皇帝交情甚篤,常往來于卯山至京都,卯山仙茶遂得帝心,成為貢品。松陽茶葉從此聲名遠揚。
正是在這樣優良的條件下,近年來,在松陽縣政府的大力引導、推廣下,松陽茶產業得到迅速地發展,在松陽這個傳統農業大縣的多種經濟作物中脫穎而出,被廣大地農戶所接受,并得到大力地種植推廣。同時為適應茶葉交易擴大的需要,松陽還成功地孕育了浙南茶葉交易市場,成為輻射能力極強的區域交易心臟。
茶葉種植面積及分布
據當地政府介紹,2007年整個麗水地區的茶葉種植面積為30萬畝,其中松陽占了10萬畝,平均每年新增茶園8000畝。松陽茶園有緩坡地茶園,有高山茶園,但是目前占絕對優勢的是大田茶園,據當地政府介紹,種茶之前松陽農戶曾經廣泛種植果木,但是效益不佳,改種茶葉以后,每畝收入在5000元左右,大大提高了農戶的種植積極性,縣政府又積極領導,先種帶動后種,90年代以來,以農戶個體種植為主的良種茶基地,由松古盆地到山區,由山地到大田迅速擴展,形成了百里鄉村百里茶的區域特色產業。
而在松陽,第一大茶區首推松古盆地茶區,該區域地勢平坦,盆地四周丘陵起伏,松陰溪從西北至東南貫穿盆地中部,水利設施為全縣之冠,為茶葉高產、高效栽培提供了有利條件。目前茶葉基地沿松陰溪兩岸至橫山、青蒙形成產業帶,為松陽縣茶園面積最集中的重點區域。現有茶園面積51553畝,占全縣的一半以上。在這個區域里,凡是在家務農且有田地的農民,就一定種有茶葉。茶葉收入不僅是該區域農民家庭經濟的主要組成部分,而且是家庭經濟的命脈。茶業成為農業的支柱產業,被稱為松陽茶葉第一鄉的新興鄉,原來是一個典型的產糧重點鄉。上世紀90年代以來,緊緊抓住農業結構調整機遇,大膽探索,敢為人先,利用大田實施規模種茶,走出了一條發展農村經濟的新路子。該鄉現有茶園11181畝,比90年代初的2000余畝,增加9000余畝。人均有茶園1.20畝,茶葉總產量1470噸,總收入達4410萬元,人均茶葉收入4563元,人均年農業純收入的60%來自于茶葉生產,成為遠近聞名的茶葉專業鄉。
松古盆地上,成長了一批規范化試點公司,如碧云天茶業公司、越玉蘭茶業公司等。
除松古盆地以外,另有松陽南部茶區、松陽東部優質生態茶區、松陽北部優質生態茶區。南部茶區主要為中低山茶區,連綿的群山孕育了優良的自然環境,是發展高山名優茶和有機茶的理想區域。松陽東部茶區茶園多數分布在海拔400~600米的山坡和山壟田,處于霧帶之間,自然品質優異,獲“國際名茶”銀獎的“觀音露”有機名茶就產自于此。松陽北部茶區這氣候溫涼,雨水充足,常年云霧不斷,土壤結構疏松,有機質含量較為豐富,茶葉自然品質出眾。多數茶農利用此優質原料重點制作的碧螺春茶,品質頗佳。
發展綠茶產業 主推松陽銀猴
和其他綠茶產地一樣,松陽有著眾多的綠茶品牌,松陽銀猴、松陽山蘭、松陽玉峰、松陽香茶,乃至松陽碧螺春,其中松陽銀猴為浙江省十大名茶之一,是當地政府主推的綠茶品牌,2008年3月5日,在當地政府的組織下,還公開為松陽銀猴征集形象宣傳語。松陽銀猴的采制特點可以用開采早,采得嫩,揀得凈來概括。一般于“清明”前開采,“谷雨”前結束。采摘標準,特級茶的原料為一芽一葉初展,前期也有的采全芽為主;1~2級茶的原料為一芽一葉至一芽二葉初展。通常炒制1公斤特級銀猴茶需7萬~8萬個芽葉。采回的鮮葉原料需剔除雜物,芽葉完整,均勻一致。鮮葉進廠后經6~7個小時的攤放,使之失水均勻,直到葉面失去光澤,聞有芳香味,才開始炒制。
銀猴茶制作工藝有手工制作和機械制作兩種。上世紀在90年代中期之前,以手工制作為主。其工藝主要分頭青、揉捻、二青、三青、干燥等五道工序。銀猴茶的機械炒制工藝為殺青→揉捻→烘二青→造型→烘干→提香六道工序。其中造型工序仍采用手工工藝來完成。因此,銀猴茶的機制工藝其實是一種機、手結合的工藝。
近幾年來,松陽在外地多次舉辦推介會,可以說松陽銀猴擁有現在的知名度與這種推廣密不可分。2002年,在杭州中國精品名茶博覽會,松陽選送的“松陽銀猴”獲 2002中國精品名茶博覽會金獎。這次博覽會上,松陽還在杭州武林廣場舉辦了“松陽銀猴”萬人品茶會。2004年組織一批有實力的企業參加中國寧波國際茶文化節、香港國際美食節,也正是在這一年,松陽銀猴成為浙江“十大名茶”之一。2006年又馬不停蹄地組織參加北京茶博會和泰國食品博覽會。
通過近幾年的松陽茶葉品牌建設,各地茶葉經銷商和消費者對“松陽銀猴”系列名茶有了充分認識,市場美譽度和市場占有率迅速提高,開辟了松陽茶葉的新市場,提升了知名度。
浙南茶葉市場迅速發展
談到松陽茶葉的快速發展,不得不提到浙南茶葉市場。浙南茶葉市場最早的雛形是一個馬路市場,而今憑借5.55億元的年交易額和1.97萬噸的交易量,它已經發展成浙江省最大的茶葉交易市場。浙南茶業市場的交易不僅覆蓋了松陽縣的10萬畝茶園,而且帶動了周邊縣市遂昌、武義、云和、蓮都茶園20萬余畝,惠及茶農15萬余戶,在茶葉市場短暫的停留中,我們被不同的人反復告知“溫州、福建北部”的茶葉都在這里進行交易。
現在我們可以看到的浙南茶葉市場是總體規劃中的一期工程,占地110畝,投入使用的商鋪為1.45萬平方米;而正在興建的二期工程預計將于2008年底前投入使用。屆時,浙南茶葉市場規模將擴大一倍,服務功能將更加完善。
浙南茶葉市場的盛況,我們可以從很多方面得到驗證。我們看到,茶葉市場的廣場上停滿了各色的摩托車,交易區內沿著店鋪門前寬闊的通道,茶農將自家昨夜趕工做好的茶葉一溜兒擺開,各地的茶商憑茶葉的質量當面討價還價進行交易。浙南茶葉市場的總經理洪建明說:“春茶上市后,每天4點多就有各地的茶農進場交易,到了早上的7點多迎來一天交易的黃金時期,市場里人滿為患,甚至擠都擠不進去。”而一些茶商則告訴我們,在這個市場,品種之全完全可以滿足各個采購商的需要。洪經理還說,隨著市場交易的上升和客商的增多,現有的一期市場已經容納不下更多的商戶,二期已經動工。
松陽茶葉的特點及其存在的問題
此次松陽之行,頗有無茶不成行的意味。松陽留給我們的印象不僅僅是樸實的人民,美麗的茶園和務實的政府,更多的是當地人對于茶的熱情和精神氣。
松陽縣政府早已提出要打造“浙江生態綠茶第一縣”,那么松陽茶業的競爭優勢在哪里呢?第一點可以歸納為地理氣候優勢。由于松陽地處浙南,回暖較早,春茶上市也較浙江其他地區提前,2008年的雪災過后,松陽雖然也受到不少影響,但是仍然是春茶較早上市的地區,2008年3月13日很多傳統茶區遲遲不見新茶,而在松陽據當地媒體報道茶青市場交易火爆,交易量持續增加,茶青平均銷售價格每公斤140元左右,與去年相比每公斤上漲40元,上漲40%,茶青日交易量達1萬余公斤。第二,茶園良種率高達90.5%,良種面積居全省首位。現在松陽全縣大力推行大田茶園,較之于高山茶園,大田茶園存在自身不容忽視的問題,但是無性系良種的推廣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這一不足,良種化的茶園為松陽發展名優茶,穩定茶質提供了基礎。第三,產業化程度正在提高,據當地政府介紹,目前松陽正在慢慢形成茶葉收購和加工分離的格局,雖然仍然有不少農戶自己加工,但是不少鄉鎮已經出現有實力的公司收購茶青統一加工的局面,這樣的細分有利于茶葉加工技術的提高和茶葉品質的提高。
當然,作為一個快速發展中的茶葉大縣,松陽茶葉的發展也存在不少問題,比如市場交易手段過于傳統,茶葉品牌建設和管理需要加強,缺少全國有名的茶葉龍頭企業,茶園擴張和采茶工短缺的矛盾尚未得到有效解決等。我們期待松陽茶葉能夠更上一個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