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 ——《茶經》
茶是風行全世界的飲料,和咖啡、可可并列,鼎足而三。茶是中國人的驕傲,從野生培育、長期種植、品種選育、精心制作、品嘗飲用、茶具爭艷到出口貿易、香滿全球,中國人立下了很大功勞,它包含著中國人世世代代的開拓、創造和勞動。
《群仙集祝圖》,清汪承霈作,此圖描繪了斗茶會上的仆人形象,極富生活氣息。
茶原產中國西南地區,有文獻說:“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傳說神農氏嘗百草,吃到有毒的植物后神智昏迷,稍微清醒一點后順手采摘了一種植物的葉子品嘗,竟然完全清醒而且非常興奮,他就把這種植物采來給百姓治病,由此開始了茶的歷史。著名茶專家、唐代陸羽(733—804)在他的名著《茶經》里說:“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茶由自山林采摘野生茶樹到培育栽種是一大飛躍,而且由不宜栽種和采摘的高大喬木培育為矮小的灌木。“茶”字也開始出現在中國最早的字典《爾雅》中,稱它是一種味道苦澀的東西。早在周武伐紂得到巴蜀之地時,武王就命令巴蜀諸侯將丹漆、蜂蜜和茶葉進貢。秦代茶由四川傳到陜西、甘肅、河南一帶種植,但是茶作為一種珍貴物品還沒有傳到民間。東漢時期,佛教傳入中國,由于茶的醒神作用,對終日念經打坐的和尚頗有益處,消費漸多,而且深山幽谷的環境也適于茶的生長,于是在佛教圣地天臺山、峨眉山寺廟周圍出現了茶園,茶的產量增加了,飲茶習慣也漸漸普及到民間。從東漢到南北朝的500年間,種茶又漸漸推廣到淮河流域、長江中下游和嶺南等特別適于茶的生長的地區。到了唐代,茶已經是極其普及的飲料了,有兩本文人札記說:“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取茶賣之,不同道俗,投錢取飲。”北方的飲茶習慣也到了“累日不得食猶得,不得一日無茶”的地步。產茶地區多達50個州郡,相當于現在的華中、華東、華南、西南15個省區。唐德宗時的年茶稅為40萬緡,茶產值約為400萬緡(一千枚銅錢為一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