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沖泡方法
沖泡鹿苑毛尖,第一杯當倒掉,喝第二杯、第三杯時,其香味即沁人心脾。另外,如用正宗紫砂茶具沖泡鹿苑毛尖,品時味道會更佳。
02.紫砂茶具
紫砂茶具,由陶器發展而成,是一種新質陶器。它始于宋代,興盛于明清,流傳至今。北宋梅堯臣的《依韻和杜相公謝蔡君謨寄茶》中說道:“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說的是紫砂茶具在北宋剛開始興起的情景。至於紫砂茶具由何人所創,已無從考證。但從確切有文字記載而言,紫砂茶具則創造於明代正德年間。
今天紫砂茶具是用江蘇宜興南部及其毗鄰的浙江長興北部埋藏的一種特殊陶土,即紫金泥燒制而成的。這種陶土,含鐵量大,有良好的可塑性,燒制溫度以攝氏1150度左右為宜。紫砂茶具的色澤,可利用紫泥澤和質地的差別,經過“澄”、“洗”,使之出現不同的色彩,如可使天青泥呈暗肝色,蜜泥呈淡赭石色,石黃泥呈朱砂色,梨皮泥呈凍梨色等;另外,還可通過不同質地紫泥的調配,使之呈現古銅、淡墨等色。優質的原料,然的色澤,為燒制優良紫砂茶具奠定了物質基礎。
宜興紫砂茶具之所以受到茶人的鍾情,除了這種茶具風格多樣,造型多變,富含品位,以致在古代世界中別具一格外,還與這種茶具的質地適合泡茶有關。后人稱有三大特點,就是“泡茶不走味,貯茶不變色,盛暑不易餿。”
紫砂茶具屬陶器茶具的一種。它坯質致密堅硬,取天然泥色,大多為紫砂,亦有紅砂、白砂。成陶火度在1100—1200攝氏度,無吸水性,音粗韻長。它耐寒耐熱,泡茶無熟湯味,能保真香,且傳熱緩慢,不易燙手,用它燉茶,也不會爆裂。因此,歷史上曾有“一壺重不數兩,價重每一二十金,能使土與黃金爭價”之說。但美中不足的是受色澤限制,用它較難欣賞到茶葉的美姿和湯色。
中國的紫砂茶具,質量以產於江蘇宜興的為最,與其毗鄰的浙江長興亦有生產。經過歷代茶人的不斷創新,“方非一式,圓不相同”就是人們對紫砂茶具器形的贊美。一般認為,一件姣好的紫砂茶具,必須具有三美,即造型美、制作美和功能美,三者兼備方稱得上是一件完善之作。如果以時間來劃分的話,紫砂壺大致可以分為明清以前的古壺,和二十世紀以后的近當代壺。
1950年至1960年的宜興紫砂壺,是其中一個具有明顯時代特征的品種,這個時期的紫砂工藝,可以說是紫砂制造工藝能夠流傳至今、發揚光大的一個重要原因。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期,歷經戰亂的宜興紫砂從業者僅存五十多人,而制壺的老藝人更只剩下二十多人。
在人民政府的扶持下,老藝人組織起了合作社,恢復了紫砂壺的生產。這個時期出現了朱可心、王寅春、蔣蓉、顧景舟、吳云根、裴石民等一批壺藝大師,這些大師的作品,精品迭出,砂質優良,工藝規范,受到了壺具收藏愛好者的追捧與青睞。宜興紫砂壺,始于明代正德年間。從此蔚然成風。
宜興紫砂壺是藝術品,它形制優美,顏色古雅。另一方面,它又是實用品,明清兩代,伴隨著瓷器的興盛,宜興紫砂器藝術也突飛猛進地發展起來。邵友蘭,清道光年間人,是當時的制壺名家之一。也是當代紫砂大師顧景舟先生祖母的前輩人。
邵友蘭善做仿古器型,尤以“配泥精致,質堅如玉為一絕”。所用印章有橢圓式帶邊紋的“陽羨邵友蘭制”,還有帶邊的方章“友蘭秘制”,小印楷書“友蘭”二字,銘刻一般署名“二泉”所作。由于紫砂藝人的印章材料堅固,一般可以沿用若干年,甚至終生都在使用,因此印章款的鑒別是判斷紫砂壺作者的一個直接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