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揭秘國禮普洱茶出爐過程,一次追求完美的藝術創作
“整個過程不像一個產品的制作,倒像是一次追求完美的藝術創作。”負責制作的同慶號公司負責人鄧雅然說,僅是包裝這一細節從設計上都不知道返了多少次工,4天內就7次在景洪與昆明之間的空中飛來飛去。12日,本報記者獨家專訪了本次國禮普洱茶的制作和監制小組,將其出爐的第一手資料奉獻給讀者。
一次“千里挑七”的選料
經討論和上報相關部門批準,小組決定采用存期已達3年,選自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江外古六大茶山大樹茶制成的金毫熟茶,以千分之七的分選率,按照“色澤褐潤、顯金毫、勻整;香氣陳香顯露、滋味濃醇回甘;湯色紅濃明亮;葉底紅褐較嫩”的感觀指標,送相關部門進行各項理化指標檢驗合格后制作熟餅。選用西雙版納江內古六大茶山的銀毫、班章、景邁曬青3種毛茶,按照“條索緊結有鋒苗,整碎勻整,色澤深綠光潤,凈度稍有嫩莖,香氣濃郁,滋味濃醇,湯色黃綠明亮,葉底柔嫩有芽,綠黃明亮,外形美觀”的感觀指標,送檢各項理化指標合格后制作生餅。
“單完成這一道選料的程序,就需要25個熟練的選料工忙活上一天。”制作小組負責人說。
24小時警衛中的制茶
1月12日9:00,監督小組成員更衣消毒后進入了生產車間,生產人員就位,倉管員在監督人員的護送下將茶樣由物流口運到生產車間。由指定人員當場開啟封條后,將茶葉轉到生產線上。9:40,第一餅江外古六大茶山金毫熟茶蒸壓成型。3分鐘后,第二餅國禮茶成型了。經現場監制人員的認真對比,一致認為金毫餅的外形效果最佳,于是按此樣繼續蒸壓熟茶。10:15,江內古六大茶山陽春嫩尖銀毫餅誕生。
茶餅放到茶架上等待烘干,檢驗人員及監制人員對壓好的茶葉進行了外觀檢驗,檢驗結果為餅型完整、端正、厚薄均勻,松緊適度,不起層掉面,完全符合標準要求。
在監制人員的監督下,17:25,生產人員將茶架送入烘房并時時對烘房溫度進行監控,同時整個生產和保管過程中,均有專門的保衛人員24小時現場執勤。
追求完美的包裝設計
根據反復的設計和返工,最終確定了國禮普洱茶的包裝方案。
外包裝做成公文包形式的布袋,采用純天然米色麻布材質制作,中間使用竹節扣,并在位置橫向正中裝飾民族特色濃郁的花邊。
第二層包裝使用竹木結構盒體,在收口處上4片竹片卡口雕刻上同慶號特有的龍馬圖標。內置中英文對照的文化手冊命名為:中國·云南 同慶號普洱茶,并附加上書簽形式的沖泡說明書。
茶餅包裝綿紙內包采用傣族手工白綿紙,外包采用金絲綿紙,文化手冊紙張定為東巴紙。
經出產檢驗合格, 1月15日16:00,包裝車間員工在監督小組監督下對茶餅進行內包裝,內包裝結束經檢查無誤進入到外包裝車間,對國禮茶進行外包裝封樣并裝盒,最后進行裝外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