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止廣涵無極宇,心海凈收有情天。” 詩中“容心”二字說出了茶道的精神.
茶,巧妙地把山川、天地的精華容入自身;人,奇跡般地把宇宙萬物與自然和諧容于一體.
一杯清茶,幾縷茗煙,化出了多少人生真諦,也點明了一條通往真正幸福的光明大道.
“你幸福嗎?”當面對這樣的問題,有多少人能由衷的說:“我很幸福。”更多的回答是:“我很郁悶”;“我很煩惱”;“活著真沒意思”。不怪乎“憂郁癥”成了當今社會一大問題,這在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都是絕無僅有的。人們不禁要問:這是怎么啦?為什么隨著社會物質文明的進步、科學技術的發達,“幸福”卻似乎離人們越來越遠?難道人們在這些領域里所做的一切努力,不就是為了更大地獲得幸福嗎?
其實這個問題也不難回答。“幸福”二字,顧名思義意是指人精神上的感受,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換句話說,這個人人求之的寶貝是一種人們應該向內去找尋的東西。它存在于人們的心里,人皆有之,只是有人被世俗塵垢淹埋得使它顯露不出來了。而有多少人甚至南轅北轍,向外四處尋找,過度追求物質享受,不能夠正確認識現代科學所帶來的這一切事物.
當人們目不轉睛地看著電腦,指尖飛舞中與世界聯網;當人們開著汽車、乘著飛機想去哪就去哪;當人類將足跡踏上了遙遠的星球…… ;當我們盡情享受這一切的時候,現代文明隨之帶來的苦果也著實讓人們心驚膽顫,一籌莫展:各種社會問題百出,不知名的怪病四起。人們自私的心理和對財富貪婪無度的追求最終無異于自殺,這種生活方式對地球的生態環境也是破壞性的。如果人類再不急剎車,地球及一切生物很快將走到生命的盡頭……
那么我們應該怎么做,人究竟是從哪里來?又要到何處去?這一古老的話題,又重新擺到了我們面前。站在那些絕對唯物者的觀點來看,此問題的答案再簡單不過了:“人從娘胎里來,到墳墓里去。”難怪有那么多找不到生活目標的人對生活所奉行的態度是“今朝有酒今朝醉。”
“如果我們要知道我們正去往何處,那么我們就需要去追溯我們的軌跡,去看看我們來自何方。”(英.保羅巴恩)。
其實我們的先人也早在久遠的年代就向我們指出了一條回歸的路---茶道。
茶,神農最初稱之為“查”,即查找并清除體內毒素之意。道 ,指道路。茶道也就是以飲茶作為契機,在世俗的各種物質誘惑和是非矛盾中,仍然能夠查清自己回歸的道路,從而去除迷幻,自如往返于物質現實和純真的自然本性。“茶道是茶至心之路,又是心至茶之路……茶道超出了藝道的范圍,成為了‘人生之路’” 。(日本 倉譯行洋《藝道的哲學》)
翻開歷史,遠古的人們敬天畏地,沒有國界,沒有等級之別,過著“含哺而熙,鼓腹而游”神仙般自在的生活。到后來,私有制逐漸產生,從而有了國界之分,發展到現代,人們更加物質化,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一味地貪圖生活的便利,貪婪地追求生活的奢華,創造出了所謂消費社會,從而極度威脅到環境……
翻開地球的歷史,古代印度人相信輪回,認為人類歷經了多次輪回劫難,才走到今天。
法國博物學家居維葉,提出了著名的生物發展的“災變說”理論,認為地球上的生物經過了七次毀滅,每次毀滅后又從零開始. 著名的戲劇家莎士比亞說:“天地一舞臺,萬物皆俳優。上臺復下臺,刻刻不停留。”
那么我們的世界,會不會再次經受洪水、大火、狂風和黑暗的浩劫?難道生命、文明、一切的最終點就只能是走向“墳墓”?
“溫故而知新”,縱觀歷史,發現歷次人類的衰敗都和人類精神上的墮落是分不開的,無論當時的文明發展得如何輝煌。《黃帝內經》中深刻的揭示了人體是一個小天地,與大自然完全吻合,是一個濃縮的大自然。“外面世界的污染也是內心世界的污染。”古人曰:“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庸》),人如能處于中和的狀態,自然會天地有序,萬物欣欣向榮。
也就是說,要創造出一個和平、美好的世界,和地球上每一個人是否擁有一個健康的身心是分不開的。古人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是起點,也是根本.
千百年來,實踐證明,飲茶與人們的品德修養存在著很大的關系。中國的茶道經過長期的演變和發展,已融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成為國人的養生之道、待人接物之道、休閑之道和修身處世之道,并早在唐代就漸漸走出國門,在世界各地廣為傳播,至今仍長盛不衰.
宋子安在《東溪試茶錄》中,曾經這樣贊美茶的品性:“山川至靈之卉,天地始和之氣,盡此茶矣。”茶,被譽為“南方嘉木”。“自古名山出好茶”。茶長于高山中,得天地之靈氣,日月之精華,是神農時代的天賜解藥,是走向神圣殿堂中的祭品,后又成了貴族手中的香茗,從宋代至今已成了百姓的“開門七件事之一”(柴米油鹽醬醋茶)。茶以其清新、自然、淡雅、幽靜、超脫的獨特方式,千百年來不斷地向人們述說著人世真諦,不斷地點化與提高人們的道德情操,去除人體中的各種毒素……。 茶,猶如得道仙人,饑餐清風,渴飲露水,乘著云霧空氣,駕著飛騰神龍遨游,普降甘露于天下蒼生。
飲茶之風之所以能夠盛傳不衰,和“茶道”這一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是分不開的。光有茶而沒有道,茶也只限于對人的表面物質身體起一點作用,就如同一個人光有其形而沒有其神,構不成一個完整的人。根據:“一陰一陽之謂道” 的自然原理,神與形如同陰陽的關系。“陰陽化育萬物。”古代醫學認為陰陽、虛實的失調就是疾病的起因,用藥物治療就是調節人體的陰陽、虛實,使之恢復平衡。因此,一個只注重品茶之五味,而不注重品茶之內涵,感悟茶之神韻的人,算不上是真正懂茶的人。品茶的過程實際就是完善并提升人的身心的過程。
人與茶同理。現代科學吃驚的發現人與所有生物基因庫的基因非常近似,跟大猩猩的相似性是98.7%。同小老鼠的近似性達到97.5%,在基因水平上,人和動物幾乎沒有什么區別。換而言之,人光有物質性的一面還不能代表人,而人性的這一面全在人的精神里。一個身心健康、陰陽平衡的人,才算得上是一個幸福的人。
從大的方面講,社會亦如此,現代科學發展最大的不足就是只注重感官享受,卻不注重提升人的道德情操,獲得精神滿足,致使社會道德大敗壞。中國古人在物質生活上很簡單,而他們的智慧卻那么高深。中國傳統文化可以說是一種回歸的文化。如果以畫一個圓作為比喻,西方文化是物我對立,天人分離的前趨文化,如同從一個起點向下走的一個半圓,而中國文化是物我同體,天人合一的回歸文化,如同一個從下向上劃回起點的另一半圓,東西方文化走的路完全相反,一陰-陽,但卻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圓。
茶道不僅是物質文明的傳承,是我國傳統文化的載體,更是一種精神文明的傳承。在物質層面,茶將壺、茶、水、杯等容于一體;在精神層面,茶道更是包容了佛道神人等多位于一體:佛家的盡性、道家的了命和儒家的順人。并集合了文學、藝術等許多方面的文化內涵,是個多層次、多角度的文化整合系統,是一種大容文化。
人,則是宇宙眾生的載體。現代科學已經發現一個人的身上傳載了他祖輩上的所有信息。“無論什么人,都是帶著至人類誕生以來,我們祖先的記憶來到這個世界上的…… 一個人的身上就記載了宇宙全部的信息,甚至其中的一個細胞的身上,也都刻畫著整個宇宙,”(《水知道答案》日本 江本勝)。也就是說,世界是一個相互聯系的整體,人的意識每分鐘都在影響著整個世界,我們應當明了人活著的目的就是在社會這所大學中,不斷學習和磨煉自己,不斷提升自己的道德情操,最終達到至純至高之境。也就是孔子說的“至于道 ”, 回歸自然本性,才是人生的真正目的。茶道,正是被現代人類遺失了的,但確是萬古久遠以來人類真正的精神!
人存在的目的絕不僅僅是為了這個肉體服務,最終使自己迷失在七情六欲之中,成為欲望的奴隸。有人說:“現代西方科學走的是感官認知的路”。誠然,我們不應去全盤否定任何事物,因為事物都有它的兩面性,而是要學會全面辯證地看待事物的利弊兩面。比如大家都說錢好,可這世上也有百萬富翁、功成名就的人跳樓的,因為他們太過于追求物欲的滿足,越遠離自然本性,內心越痛苦。反之,宗教走的是本性認知的路,只講究精神的回歸,不注重、甚至有的是拋棄了現實物質的一切,包括肉體,走的是截然相反的路。所以自古以來,這二者一直勢不兩立。如前所述,肉體(物質)與精神其實是一性的,如陰陽的關系,拋棄任何一方都是不完善、不理智的。人的肉體與精神系統既對立又統一,相互結合,轉化。能夠時常保持一種平衡狀態,是擁有身心健康的前提。
萬事萬物皆可以陰陽來劃分,如道家將身體左側視為陽,右側視為陰;男人為陽,女人為陰;白天為陽,夜間為陰;正面為陽,負面為陰;順境為陽,逆境為陰;高興為陽,痛苦為陰……,世人只追求快樂,不愿承受痛苦,此念已是陰陽不調之兆;同樣,修行之人若一心只想脫離苦海,追求所謂天國永久的幸福,而人為的一味找苦吃,哪怕不惜拋棄肉身;也不可能真正達到目地,歸根揭底與世俗常人只求幸福并無差別,此亦屬陰陽不調。樂極生悲,苦盡甘來,這是宇宙運行的規律。
科學與宗教、唯物與唯心、肉體與精神,這對陰陽既對立又統一(對立為表,統一為里)。科學之父愛因斯坦在晚年走入了宗教,現代科學界發現的許多東西與佛道兩家中講的某些道理極為吻合。按道家的說法,人體是宇宙的縮影。佛家也有一沙一世界之說。現代全息學也認為,只要查你的一滴血,就可知人體的病變在某個部位。科學用現代儀器發現中國古人對人體脈絡、星體運行規律掌握得非常清楚,而在儀器發明之前這些都被認為是不存在的迷信與愚昧。近來日本江本勝醫學博士通過對水結晶的研究發現人對著一杯水說贊美的話,水結晶變得精美可愛,詛咒它,即變得丑陋無光,甚至無法結晶;對它念密宗咒語,即顯示出大日如來形象。此發現震驚了世界,證明我們的每一念對周圍萬事萬物都在起著作用,善念能改善他人他物,也改善自己,反之,則害人害已。這不和佛法中提倡的“佛光普照,禮儀圓明”極為相似嗎?!現代人只注重物質享樂,不重精神的回歸,致使社會問題百出。物極必反,近年來人們逐漸意識到了這些弊端,漸漸注意培養人的道德情操,重視傳統文化的回歸……。
萬事萬物走至極處就能相會,這是必然,科學與宗教、唯心與唯物、肉體與精神、陰與陽,一切的一切都能得到和諧與統一,凡夫身不通即有疾;心不通,即有煩惱,修身養性的過程就是打通身心,得到真正幸福的過程,也是利已利人、利益眾生的過程。
談到修身養性,又回到了此篇的主題。
其實,我們的祖先早在久遠年代以前就給我們指出了一條通向真理的大道:茶道
茶,這一“天含之、地載之、人育之”的三才化育之美甘露,巧妙地將凈化人體,陶冶情操、參禪悟道完美地容于一杯香茗之中,并走入了千家萬戶,遍及世界各地。歷代以品茶來修身養性、頓悟佛法之人不在少數。古代詩人皎然是這樣飲剡溪茶的感受:“一飲滌昏寐,情來朗爽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唐代盧仝在《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一詩中,敘述一連喝了七碗茶,細細品出每一碗飲后的不同感覺:“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惟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善哉!人間還有什么比茶更能讓人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且又如此簡單易行呢?當然,話雖容易,最簡單的也許也最難,要真正達到這一點,除了正確并長期地堅持飲茶,更應將修身養性貫徹在日常的每件事中,不斷地修正我們的思想與言行,使人品與茶道相得益彰、日漸合一。我們的身心將一天比一天純凈,智慧一天比一天增加,最終在淡泊與寧靜的快樂中洞徹宇宙之真理,達到與天地同壽,與日月同輝!
如此,則可謂:
人茶一
了真機
身心一
無明去
天地一
陰陽合
宇宙一
萬眾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