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樂山,仁者樂水,我既非智者也非仁者,但我卻無比地喜歡山水、熱愛山水。
名山大川、江海湖泊人們大都喜愛,但我卻更鐘情于那潺潺溪流和汩汩泉水。山也不需要多高,有壑有谷即可。有谷自然也就有了溪流,有溪流山便有了靈性。“當(dāng)流赤足踏澗石,水聲激激風(fēng)吹衣”,“桃花終日隨流水,源在清溪何處邊”,那意境是何等地讓人陶醉,讓人神往。古語說,大山大水出大家,我這種稟性,自然也就是山野小民了。
追根溯源,我的這種稟性當(dāng)算是自然天成了。我出生于一個群山環(huán)繞的窮鄉(xiāng)僻壤,這里的山野村童,自小對著石頭說話,對著山泉唱歌,渴了有溪流泉水,餓了有野菜花果。我們有哭有笑,但哭和笑都是對著這些水對著這些山。山盡管不高水盡管不長,但卻始終聳立、綿延在我的心中。正是由于這種清而純,苦而樂,貧而堅的環(huán)境,賦予了我的這種樂山樂水的稟性。
帶著這種稟性,我先是由山里走進了城里,后又從城里返回山中。
由山里擠進城里,是我青少年時期最大的夢想。可一旦美夢成真,城里的車水馬龍,城里的閃爍燈火,城里的翩翩歌舞,都讓我感到無所適從。就連安放在高樓大廈之上那曾讓我為之奮斗多年的旋轉(zhuǎn)座椅,還有那一張張或生或熟、或冷或熱的面孔,都讓我生出許多茫然,一種行走江湖身不由己的感覺時時縈繞心頭,并由此生出一些莫可名狀的煩惱和憂傷。或許是天命注定,或許是與大自然有一種靈魂深處的契合,后來,妻子因企業(yè)轉(zhuǎn)型改制而“下崗”,最終,還是在失落、懊惱、痛苦和無奈中,由她承載著我們?nèi)业氖浜蛪粝耄谝粋€殘雪初融,池水起皺的早春,一起重歸于那曾經(jīng)讓我苦,讓我樂,讓我恨,更讓我戀的山間田野。
在一個遠離喧囂的偏遠處,我們選了一處背山面水看似荒涼的地方,結(jié)幾間陋室,種幾畝茶園,池邊植柳,園邊栽花,由是過上了不僧不道,仙俗兩別的田園生活。“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不求大富大貴,但求恬淡平安。幾年下來,那種失衡的心境重新得以修復(fù),那疲憊的軀體又重新充滿了活力。由此以來,連身邊的熟人都生出幾分妒忌和羨慕。節(jié)假日,便有朋友不請自來,或下棋或垂釣或品茶或飲酒,興之使然,各取其便。魚是自家放養(yǎng)的,釣上來就煮,釣不上來不吃。茶是自制的,品起來格外清醇。酒是朋友們自帶的,喜歡高度的喝高度,喜歡低度的喝低度。山坡上挖幾株野菜,菜畦里拔幾棵大蔥,瓜架上摘幾根嫩黃瓜,清水一洗,連酒帶茶一起享用。人說在官不言官在商不言商是高人,是大雅。我很難說朋友們是雅是俗,是低人還是高人,但相聚在一起,話題總是海闊天空,不著邊際,洋洋灑灑。尤其是幾杯酒下肚,雅的俗的,有色和無色的一起上,陶陶然而欣欣然,忘乎所以。人們都知道茶能敗心火,其實酒也能敗心火。只要朋友相聚一起,心境好,酒喝得平順,何來心火之有!加之朋友們平日做人低調(diào),本來就心火不盛,茶酒一摻和,反倒平添出幾分飄逸和灑脫。
一天的忘情之后,當(dāng)朋友們帶著幾分愜意,幾分陶醉幾分滿足和幾分留戀依依離去的時候,那彎彎的月亮便悄悄地爬上了池柳的梢頭,歡笑快樂的山野又重歸于寧靜。宿鳥歸巢,狗兒貓兒都睡了,天籟之聲緩緩泛起。此時此刻是與大自然交流談心的最好時刻。一個人披衣起身,獨步于茶園和池塘間彎彎曲曲的小路上,看柳影之婆娑,聽嫩芽之萌動,聞荷花之清香,幽幽的淡淡的,似近卻遠,直讓人忘卻仙界人間,只有那不經(jīng)意驚起的宿鳥的鳴叫聲,才讓人感到自己的真實存在,有時也會生出一絲淡淡的悵惘和傷感……
大自然就是這樣,一切都存在于你的經(jīng)意與不經(jīng)意之間。
朋友,來我的茶園吧,在你心情郁結(jié)或心懷喜悅的時候。但來時一定不要忘記帶上你該帶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