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直到上初中,我都沒有喝過茶。口渴了,總是喝點開水甚至喝口涼水。那時候,每到春節,父親總要給我一兩角錢,讓我去茶葉店買上一點茶葉,留作過節招待客人。就這一包茶葉,還不知道要喝到什么時候。過年剩下的茶葉,我有時也想拿出來泡茶喝,母親發現后總是不讓,說喝茶葉茶“剝”油,現在肚子里油水少,經不得“剝”的。 我第一次喝茶喝的就是大麥茶。記得那年夏收,母親請了四五個人幫助我家割小麥,時當農歷五月,艷陽高照,氣溫飆升,干了一個多時辰,每個人都汗流浹背、唇焦舌燥,嚷嚷著要水喝。這時,母親連忙從地里趕回家,叫上我做幫手,為大家燒大麥茶。
她從缸里舀出半碗剛剛收獲的大麥,將它搓了又搓,揚了又揚,又揀出了其中的小沙粒。母親將大鍋膛點著,叫我坐在鍋膛門口看住火,適時添些柴草,掌握好火候,火不可太大,也不可太小,只要不熄就行。自己則將大麥倒入鍋內,不斷地用鏟子反復翻炒。十多分鐘后,大麥的表皮呈現出焦黃,鍋面上發出陣陣的烤麥香。這時,母親將大鍋內放滿了水,讓我加柴猛燒。又過了半個多小時,原先透明的清水煮成了淡淡的琥珀色,飄逸出濃濃的麥香。母親說,煮到這程度,這大麥茶就算做成了。
母親舀了一大碗大麥茶給我,我小心地吹散碗面上的白氣,吸溜著滾燙的大麥茶。開始時覺得入口有一點微苦,但喝了幾口之后,便覺爽口止渴,齒頰生香,直沁心脾,我頭也不抬一口氣喝完了一大碗。大麥茶送到地里后,一個個如飲玉露瓊漿,贊不絕口,喝完了渾身是勁。到中午收工時,送去的一桶大麥茶沒有剩下一口。在以后的多次勞動中,我不知又喝過多少次大麥茶,每次都有喝不夠、喝不厭的感覺。
參加工作后幾十年,我走南闖北,不知喝過多少不同品種的飲料,從北京街頭的大碗茶,到茶社、茶館的龍井、碧螺春,從純凈水、礦泉水到賓館、酒店的咖啡、可樂,但始終沒有找到當年喝大麥茶的感覺,我甚至認為,大麥茶是世界上最好的飲料。
我過去認為,農民喝大麥茶,是因為經濟貧困,買不起茶葉的緣故,或者是就地取材,圖個省事方便,但終究是不登大雅之堂,上不了檔次的。哪知近日閱讀有關資料才得知,我國傳統的大麥茶在古代,早就被人推崇,在當今,又非常符合現代科學。
據《本草綱目》記載:“大麥味甘、性平、有去食療脹、消積進食、平胃止渴、消暑除熱、益氣調中、寬胸大氣、補虛劣、壯血脈、益顏色、實五臟、化谷食之功。”現代科學證明,大麥是一種美味的低鈉、低脂的健康食物。大麥對降低人體膽固醇含量具有一定的作用,經常食用大麥及制品,對以精米面為主要食物的現代人來說,也是十分有好處的。此外,大麥還能促進腸的規則蠕動,有改善消化和減輕便秘的功能,尤其適合中老年人食用。而大麥茶則含有人體所需的17種微量元素,19種以上氨基酸,富含多種維生素及不飽和脂肪酸、蛋白質和膳食纖維。適應了人們回歸自然,追求健康的需求。
我國是世界上栽培大麥和飲用大麥茶最早的國家之一。后來這一飲食習慣傳到了周邊國家,特別是日、韓等國。在韓國,大麥茶是“國民飲料”,飲用大麥茶是很多家庭的生活習慣。到韓國朋友家中做客,每每飯后,主人都要端上一杯親手泡制的大麥茶招待客人。在日本,人們習慣夏天喝大麥茶。在日本人看來,大麥茶不僅是消暑散熱的天然涼方,還有降低體溫,改善血液循環的作用,所以非常適合夏天飲用。如果在冬天,人們通常會喝熱的,有養胃之功效。
如今,國內外以大麥為主要原料開發出的食品已經有100多種,除了直接銷售散裝大麥外,大麥制品的“大麥茶”也已常見。不過這種經過加工的“大麥茶”已經不同于過去直接用大麥煮熬的茶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