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28日,在“2009中國貴州國際綠茶博覽會”上,公布了“貴州十大名茶”名單,都勻毛尖、湄潭翠芽等十只茶不負眾望,而一直久負盛名的安順茶葉卻意外“缺席”,成為本次評選最大冷門。事后,記者在百度貼吧發現,一篇名為《誰搞死了我們安順茶葉》的帖子,在短短幾天時間里,點擊率高達4000,回帖達578貼。一時間,“是誰搞死了安順茶葉”?成為省茶葉界熱門話題。
多年來,安順茶葉也創制過眾多名優茶,諸如朵貝茶、云針茶、龍宮茶、山京翠芽、金壩毛峰、瀑布毛峰等牌子,市場表現較好。此次評選與貴州省十大名茶擦肩而過,在安順人心中留下了長久的傷痛。因為,貴州綠茶綜合品質全國第一,已是國內茶商日漸公開的共識,評上貴州十大名茶,就等于評上中國名茶!那么,到底是誰搞死了安順茶葉?是十大名茶的專家評委?是安順百姓?是安順政府?還是安順茶葉自生自滅?安順人在種種質疑聲中,有理由有必要深深反思。
安順早在明洪武年間就有產茶記載。無論是古代的“貢茶”,還是“味精茶”,或是后來出現的“假安順茶”,都能證明安順茶葉曾經的輝煌。從茶馬古道到屯堡驛茶,再到如今安順市區星羅棋布的茶館,都足以顯出安順茶文化的厚重。一網友認為,安順茶葉在貴州是絕對的名茶,而為何名茶又淪落到如此地步呢?
據了解,本次十大名茶評比,主辦方本著公開、透明的原則,對各縣市參評的茶葉,是嚴格按照質量、規模、市場、知名度、歷史文化等因素考量,最后根據綜合分定奪。而在綜合分上,安順茶葉卻不令人滿意。
在調查中記者發現,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一些不法商販將樹葉制成茶葉販賣,使“安順茶葉”變為“崴貨”。后來,江浙茶商收購安順茶青加工后,包裝成為“西湖龍井”堂而皇之上市,安順茶又發生了為人作嫁的心酸一幕。加上茶業行業門檻低,缺失有效措施約束、管理,大多數企業規模小,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均很低,大多為低檔大宗茶,名優茶產量少,精深加工產品更少,有產品卻沒有屬于自己的拳頭品牌,對外無競爭力,對內相互擠壓。再加上茶園管理粗放,茶葉下樹率低,加工設備陳舊,加工技術落后等原因,在現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不能適應潮流,自然要被市場所冷落。
如果說貴州十大名茶評選,安順茶葉落選是意外,那么在10月份舉辦的“2009年中國茶業經濟年會”上,所宣布的全國重點產茶縣里,為何也不見安順茶葉的蹤影?反而一些產茶的小縣被列入“重點名單”?個中原因,不也令人深思?
如今茶葉市場需要的是品牌,是著名商品,而不僅僅是優秀農產品。也許,安順茶葉是不是貴州十大名茶并不重要,到底是誰搞死了安順茶葉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從深刻反思中,直面現實正視安順茶葉的不足,吸取其他產茶縣的經驗,真正看到全球綠茶的巨大潛力和光明前景,增強搶抓機遇意識和憂患意識,重新安排安順河山,找到一條合適的出路。那么,安順茶葉沒理由不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