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茶花屬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屬(Camellia)。是我國著名的傳統珍貴花卉,也是世界名貴花卉,為植物飲料、木本油料及藥用植物,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栽培歷史。自林奈首次命名了CamelliajaponicaL.和TheasinensisL.兩屬2種以來,新發表的山茶屬物種數量迅速增加,因而山茶屬植物專屬的系統分類被不斷訂正和完善。目前以Sealy、張宏達2和閔天祿為代表性三大分類系統中,雖然均采用了進化分類學的方法,但因三者對建立亞屬一些形態特征的進化意義、屬內分組以及種的變異范圍大小界定存在不同的認識,導致三個分類系統中關于物種數量、系統演化、起源及擴散路徑等存在不同的結論。在后兩個系統中,對山茶屬中種類最多的紅山茶組植物的種類劃分、擴散路徑、分化和進化趨向等問題上存在的分歧尤其突出。
山茶屬植物化學分類為深入了解和完善紅山茶組植物的分類提供了新的佐證。在已經應用的分類指標中有類黃酮色素、薄層色譜色素、精油成分等。早期通常以花瓣中的薄層色譜色素指標來探討其系統發生和親緣關系。目前。借助于高效液相色譜(HPLC)、核磁共振(NMR)等先進分析及鑒定技術解析其花瓣色素結構。根據色素進化和遺傳特征,對紅山茶組植物的起源、系統演化關系等進行探討,解決了一些傳統分類學所不能解決的問題;另一方面,花瓣色素分析方法作為育種的輔助手段已在茶花花色新品種育種中嘗試應用,并顯現出較大的應用潛力。
1花色素類物質及其類型
花色具有指示傳粉者和保護花器官的主要功能。同時也是觀賞植物最重要的觀賞特征之一。因此花色改良歷來是重要的育種目標。花色是一種復雜性狀,研究表明,花瓣色素的主要化學結構大體可歸納為三大色素類群,即類黃酮(Flavonoids)、類胡蘿卜素(Carotenoids)和甜菜色素(Betalains),其中類黃酮是主要色素類群。
1.1類黃酮色素
參與花色形成的類黃酮主要有類黃酮色素中的花色素和花黃色素(Anthoxanthin),包括黃色的2.苯甲川基苯并呋喃酮和苯基苯乙烯酮(查爾酮)‘。類黃酮色素主要積累在花瓣表皮細胞的液泡內,控制花的粉紅色、紅色、紫羅蘭色、藍色及中間色。不同的花色素及花色苷呈色不同,如花葵素產生橘紅色、花青素產生紅色、飛燕草色素產生藍色等,亦有報道綠絨蒿屬(Meconopsis)植物花的天藍色是由花青素(Cy.anidin)的花色苷產生的。目前已知的花色素約有2O多種,天然存在植物中的共有3類6種:天竺葵色素(Pelargonidin,Pg)、花青素色素(Cyanidin,Cy)和飛燕草色素(Delphinidin,Dp)3類花色素,其中花青素的3’羥基甲基化形成芍藥色素(Peonidin,Pn),飛燕草色素的3’羥基甲基化形成牽牛花色素(Petunidin,Pt),3’、5’同時甲基化形成錦葵色素(Malvidin,Mv)。自然條件下,游離的花色素(配基)在植物體內以糖苷鍵與糖類結合而形成花色苷,以配糖體的形式積累在細胞液中。此外,還與有機酸結合形成其他復合體形式存在。因糖和花色素中羥基結合的位置、數量和種類不同,因而花色苷的種類十分豐富。己知天然存在的花色苷有250多種。
1.2其他兩類色素
類胡蘿卜素色素是胡蘿卜素(Carotenes)和葉黃素(Xanthophylls)的通稱,難溶于水,以結晶或沉淀形式存在于細胞質的質體中,又稱為質體色素,包括有紅、橙、黃色素在內的色素類群,存在于花瓣的多為B.胡蘿卜素和堇菜黃質。甜菜色素是一類與生物堿有關的水溶性色素,如甜菜堿、小菜堿、嬰粟堿等,可以使植物呈現黃色到紅色,但由于它們在含花青素類物質的植物中從未發現過,因而引起研究者的極大興趣··。
2紅山茶組植物花瓣色素種類
紅山茶組植物是茶花品種起源的重要親本。紅色茶花花瓣的呈色物質主要是花青素系列色素,其作為一種重要的代謝產物,在一定代謝階段(單花處于半開至完全盛開期)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和特征性意義,因而可以作為紅山茶分類的化學分類指標。。
2.1山茶花的預處理與花色素的提取
山茶花瓣色素分析是對花瓣活體中含有的色素進行分析。色素易受環境條件影響而發生降解或變化。因此,材料的采集與預保存是保證色素分析正確性和準確性的關鍵環節。常用的預處理方法是:直接利用新鮮花瓣進行色素提取;2)真空冷凍干燥;3)用沸水處理新鮮花瓣3—48后涼干,干燥硅膠保存。其中第3種方法適用于遠距離或野外條件下進行。花色素的提取,通常以鹽酸化甲醇作為提取液。將半開至盛花期的花瓣切碎盾,冷浸提取,但通過此法得到的花色素通常以鹽酸鹽的形式存在,會破壞花色素的天然狀態,不利于花色素結構的分析研究。近年來,對于紅色系花瓣色素的提取通常以分離效果較好的改良提取液進行提取。
2.2花色素的分析與鑒定
從早期的化學分析到20世紀40年代后逐步發展起來的紙色譜(PC)、光譜分析(SA)、薄層色譜(TLC)、柱色譜(CC)、氣相色譜(GC)、HPLC等色譜技術,以及近年來NMR、質譜(MS)等手段的引入,極大地促進了花瓣色素類物質的研究。山茶屬植物花瓣色素的研究始于20世紀30年代,迅速發展期是在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
以Sakata為主的多位學者通過對山茶屬紅山茶組植物,還包括其他茶組開紅花的物種,如冬紅短柱茶(C.hiemalis)、茶梅、春茶梅等雜交種和品種花瓣花色素的種類、含量及其結構進行定量分析和鑒定。初步確立了山茶花瓣花色素的HPLC分析方法,并檢測出15種花色苷。
20世紀90年代后半期,由于大部分紅山茶野生種的花瓣采集越來越困難,因此,山茶物種的花瓣花色素研究趨于停頓。21世紀初,新技術、新方法的應用使山茶花色素的研究達到了新的高度。2001年從茶樹(C.sinensis)1個品種的葉子中提取了12種以E的花色苷的粗提物。通過TLC、紫外.可見光譜(uV.Vis)、快原子轟擊質譜(FABMS)和電噴霧電離一飛行時間質譜(ESI—TOFMS)、核磁共振氫譜(1H.NMR)、雙量子濾波化學位移相關二維譜(DQF—COSY)和NOE差光譜(DIFNOE)等方法確定出了其中3種花色苷的化學結構。迄今已從山茶屬植物花瓣中檢出18種主要花色素類物質,其中12種的化學結構已被鑒定。紅山茶品種144個,短柄山茶品種38個,茶梅品種48個,春茶梅品種42個,滇山茶39個,怒江紅山茶品種3個,其他品種11個,雜交種55個的檢測結果匯總表1。
3花瓣色素在紅山茶組植物系統演化上的應用
3.1存疑物種的起源
春茶梅品種群是一類重要的觀賞品種群,但很久以來對其起源存有分歧。Sakatai通過分析其花瓣花色素成份,探討其花瓣中花色素苷的結構和積聚以及不同品種中色素的變化幅度,從而進一步證實了該種為雜種起源觀點,這類品種可能發生在山茶和茶梅之間的天然雜交。
3.2物種的系統發育途徑
在我國云南和四川及其周邊地區的物種中,其花色苷比來源于我國其他地方和日本的物種的花色苷更具化學復雜性,這與山茶物種的起源中心位于中國西南部的觀點相符合。山茶花瓣中花青素生成是按照Cy3G5G系列>Cy3GG系列>Cy3pCG(Cy3pCGa)≥Cy3G(Cy3Ga)的優位性順序,從復雜向簡單進行,而色素結構所體現的進化順序與之相反;花色素在山茶物種中是按照怒江紅山茶>云南山茶>茶梅>紅山茶這個優先順序遺傳生成的。
表1山茶屬植物及其所含色素種類
根據花色苷進化與遺傳的規律,提出了我國起源的幾個紅山茶組野生型物種的系統發育路線:1)向西,從怒江紅山茶(起源中心)經云南野山茶到滇山茶;2)往東,從怒江紅山茶經西南紅山茶(原變種)到多齒紅山茶到浙江紅山茶(到山茶品種群)和南山茶(或者南山茶到香港紅山茶);3)從多齒紅山茶到南山茶到浙江紅山茶到山茶品種群(或者南山茶到到香港紅山茶)。該系統發育順序,與閔天祿和津山尚從形態地理研究中得出的種間分化和地理替代系列順序基本一致。
4花瓣色素在茶花花色輔助育種中的應用
當前茶花育種方向主要集中在花色、芳香、花期和抗性等幾個方面,其中花色育種目標主要是培育深紅、紫黑、深黃、藍紫等特異花色品種。在了解雜交父母本雙方色素生成的遺傳背景和雜交親和性,進行有目的地雜交,得到可能具有目標花色的雜種,從種內雜交到有目的性的種間雜交或者到組、屬種間雜交(組間雜交)是世界上山茶花色育種現行的方向。
在藍色茶花育種中,Parks曾通過雜交手段進行過嘗試,但未成功。日本橫井等認為,利用含有飛燕草色素系列色素的品種或物種作為雜交親本是培育藍色茶花的有效途徑L3粥]。含有飛燕草色素苷的香港紅山茶將是一個重要的藍色育種親本材料,用其與其他山茶進行種間雜交,飛燕草色素系列色素不斷積累,朝著藍色育種方向發展。茶花屬于木本類花卉,育種周期較長,從雜交種子播種至開花需要4~5年。為避免盲目性、提高育種效率而進行有目的地雜交是必要的,因此需要進一步研究山茶種質資源的花色素組成以及其傳遞規律,才可能事半功倍地培育出理想的花色品種。
5展望
我國是山茶起源地和分布中心,有著豐富的山茶種質資源和眾多的茶花品種。但對其中作為育種親本的多數(尤其是具有紅色系花瓣的紅山茶組)物種的花瓣色素的化學特性和生物學機制了解甚少,對于花色較為復雜的茶花品種更是如此。迄今雖然其他國家的一些學者已測定了山茶屬紅山茶組中部分物種的花瓣色素,但研究仍極為有限。因此進一步系統地對紅山茶組物種及重要品種,尤其對我國古老的傳統茶花品種,以及對具有紅色花瓣的糙果茶組(Sect.Furfuracea)、瘤果茶組(Sect.Tuberculata)、短柱茶組(Sect.Paracamellia)、油茶組(Sect.Oleiferrt)和茶組(Sect.Thea)等個別物種的花瓣花色素類物質進行分析研究,不僅將為目前山茶屬植物分類中存在的一些有爭議的焦點問題提供更廣泛的佐證,而且是充分挖掘育種資源潛力,培育茶花新品種的重要輔助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