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一詞最早見于唐代詩僧釋皎然的《飲茶歌誚崔石使君》:“一飲滌昏寐,情思朗爽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另據唐;封演《封氏聞見記》卷六“飲茶”條載:“楚人陸鴻漸為茶論,說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統籠貯之。遠近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唐末劉貞亮在《茶十德》中更指出茶可以:“利禮仁、表敬意、可雅心、可行道”等。可見,早在我國唐代就已經飲茶有“道”了。
飲茶而言道、有道并因茶入道,這當然要歸功于茶圣陸羽了。陸羽在《茶經》這部曠世巨著里,首次把飲茶從生活領域提升到精神品飲和藝術創造的高度,不但使飲茶程式化,更使飲茶藝術化了。他細分十事,詳加評說,使茶道初具規模。飲茶至宋代已蔚為大觀,出現了許多熱衷于品茗藝術的文人雅士,如蔡襄、黃儒、歐陽修、蘇軾、黃庭堅、陸游等。甚至連一些帝王貴胄也加入到茶人行列,為茶道推波助瀾。如宋徽宗以帝王之尊,就曾親自碾茶、煎茶,并寫有一部茶學專著《大觀茶論》。他們或以語言文字入茶,或以藝術修養入茶,或以佛法禪機入茶,或以自我人格及大自然的真情入茶,使中國品茗藝術真正從日常煎點提升到精神品飲的境界上來,茶道過程中那種雅潔、清靜、空靈、平和、率真的精神追求也逐步完善,為中國茶道的最終確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茶道歷元而降至明清時,已漸呈衰落之勢,如山澗寒泉,給人以冷寂感。明清時的茶道往往流傳于文人雅士間,成為中國文化的一股清流。近年來,隨著民眾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和生存條件的進一步改善,茶道又漸呈發展趨勢。我個人以為,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經過幾千年的歷史積淀,融匯了儒家、道家及佛家精華,成為東方文化藝術殿堂中一顆璀璨的明珠。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是具體的茶事實踐過程,同時也是茶人自我完善、自我認識的過程。茶人通過品飲而悟道,這種過程就稱作茶道。或者簡單的講,品飲者對茶的覺悟,稱作茶道。由此可見,茶道在很大程度上屬于修證范疇,是要實修實證的,不僅要在“理”上認知,更要在“事”上修證,而非僅僅停留在認知或研究的層面上。如同參禪一樣,研究公案、閱讀禪宗史料充其量只能算作文字禪,其實和悟道沒有多大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