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好的生茶相對較容易,無非是價格問題,找熟茶就太難太難了。這是大滇這些年玩普洱茶最深的感受。我想到生茶的時候,立刻腦海里會有很多款值得喝的茶,而熟茶,卻很有限。太多對熟茶的不滿意使得熟茶背負上了不好的名聲。
在普洱茶的世界里,熟茶的產量遠高于生茶。但或多或少,也存在著對熟茶的蔑視,比如老茶客不喝熟茶,或者認為熟茶沒有存放價值。針對這些情況,在此提出一些自己的觀點和猜想——
1、熟茶是極富潛力的茶;
2、熟茶也有存放價值,依然可以越陳越香;
3、熟茶的口感還能做得更豐富;
4、熟茶依然存在著山頭的區別與春、夏、秋茶發酵的區別。
普洱熟茶的貢獻,并不僅僅是加速陳化,可以現喝。熟茶獨特的口感依然有極其迷人的魅力,只是現階段,對熟茶的認識還遠遠不夠。大家可能有這樣的經驗,一個不常喝茶的人,對普洱茶的印象,多半來自熟茶,即湯是紅的,可以減肥。對于一個不喝茶的人,正常的熟茶較容易入口,生茶就不見得了;而對一個喝茶要求不太高的人,拿老班章是不適宜的,勐海味也許更對口。在大部分餐廳里,點普洱茶,端上的無疑是熟茶。所以,我認為熟茶是極富潛力的茶,在普洱茶市場里的合理份額應該占到90%以上。這意味著普洱熟茶可以采用最優質的原料制作,通常用于存放陳化,而一般常規茶也應該用來發酵熟茶。
熟茶需要一場革命——這個理念包含了以下概念:
1、一線古樹茶的夏茶、秋茶用來發酵成熟茶;具體有何優勢,需要實踐來說明,也許口感不一定最佳,但起碼不會差。我不想聽到任何肯定或者否定的言論,所有的猜想和推論,都不如實踐,不如實際發酵一堆茶,來說明問題。
2、二線古樹茶的春、夏秋茶也是可以用來發酵熟茶的。
3、小樹臺地茶,高海拔茶區的茶也是可以用來發酵熟茶的。
以上三種,正是現階段普洱茶行業所欠缺的。熟茶未來的方向,不在原料上突破,品質不可能有大的提高。從產業的角度來說,熟茶發展到現在,往前走,最大的敵人,是廠家,是生產者的固步自封。
熟茶的口感可以做得很豐富。基于不同原料和發酵方法,經過大滇目前的實踐,熟茶的口感可以變化多端。但是,無序無標準,不足以推動普洱茶產業的發展。是時候設立一個標準,使消費者能夠清晰辨別好茶與壞茶,廠商也能分出明確等級,增進普洱茶的透明化,降低購買難度。這個標準,還是參照生茶會容易理解些,即:春、夏、秋茶的發酵,應該有不同的價格。名山古樹、高山海拔、低海拔壩區的茶,成本不同,價格應該不同。
而這些要全部基于一個假設:同一地區,春、夏、秋茶發酵出的熟茶,有明顯的品質區別。同理,名山古樹、高山海拔、低海拔壩區的茶,發酵結果也應該有明確區別。有發酵結果的品質區別為基礎,導致價格區別,構建一個消費者一目了然的體系,是熟茶未來得到發展和重視的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