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葉綠素的變化
葉綠素是不穩定的化合物,在黃茶制造中,熱化作用引起氧化、裂解、置換等而被破壞,使綠色減少,黃色更加顯露出來,是黃茶呈現黃色的主要原因。黃大茶在制造中,葉綠素含量的破壞率在60%以上。
(二)多酚類化合物的變化
多酚類化合物也是影響黃茶品質的一類主要物質,在炒制中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黃烷醇類在炒制過程中顯著減少,黃烷醇的總量在毛茶中比鮮葉中減少了1/2以上;其中L-EGCG減少特別顯著,減少量在2/3以上。從工序來看,黃烷醇以堆悶工序減少最多,幾乎占減少總量的1/2;L-EGCG在堆悶中減少也較多,占減少量的1/2以上。這種減少主要是在熱化作用下較長時間非酶促氧化的結果。
黃烷醇類在炒制中氧化而大量減少,但水溶性多酚類化合物總量減少并不多。鮮葉中水溶性多酚類化合物含量為23.46%,干毛茶中仍有22.74%,說明多酚類化合物在熱作用下的非酶性氧化與酶促氧化不同。黃大茶有大量的茶紅素,但葉底不呈紅色,可以說明熱化作用的性質。特別是在干熱作用下,掌握適當的溫度,不僅能使香氣發展到高峰,而且可使結合性的多酚類物質裂解,轉化為可溶性的多酚類化合物,同時發生異構化,使茶湯滋味變為濃醇。熱裂解作用使酯型黃烷醇大量減少,簡單黃烷醇類相對增加。
(三)其他物質的變化
在黃茶炒制中,糖類和氨基酸含量都有顯著變化。淀粉在炒制過程中減少,可能轉化為可溶性糖。而可溶性糖也表現為不斷減少,而氨基酸含量增加。氨基酸既是茶湯滋味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香氣的一種先期物質。在熱作用下,糖可轉化為焦糖香,糖與氨基酸結合形成香氣。黃大茶突出的焦糖香與糖的變化有關。
在黃茶制造過程中,葉綠素因熱化作用引起氧化、裂解、置換等而被破壞,使綠色減少,黃色更加顯露出來,是黃茶呈現黃色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