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是“中國北方綠茶之鄉”,“日照綠茶”作為日照八大名片之一,聞名遐邇,是山東“南茶北引”的碩果之一。
關于當年南茶北引的背景,山東省茶文化協會會長王裕晏先生曾有一段介紹文字:“在譚啟龍來山東擔任省長時,毛主席與他談起南茶北引,建議山東‘在山上多種些茶’。山東素有濃厚的飲茶習俗,是中國茶葉消費大省,即使每年從南方調撥4萬多擔茶葉,仍不能滿足需求。當時茶葉是國家統配物資,是出口換匯的重要商品,增加調撥數量十分困難。譚啟龍的到來,為山東從南方引種茶葉帶來了機遇,他被譽為山東南茶北引的第一人。”
日照地處魯東南,東臨黃海,屬暖溫帶濕潤季風氣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尤其是山清水秀、云蒸霧繞的沿海山區,很適合種植茶葉。1959年,山東省政府確定日照作為“南茶北引”的試驗縣之一。
日照人素有飲茶的習慣,沿海漁民尤甚,出海前必須先飽飲一頓,然后才能上船。20世紀50、60年代,全縣銷售茶葉約5000余擔,均由南方購進。日照選擇上李家莊子、雙廟、安東衛三村等幾個點開始試種。他們采取走出去——去南方取經學習,請進來——請南方種茶專家來傳授技術、現場指導的辦法,克服了蟲害、凍害等困難,終于在1966年試驗成功,讓南方茶葉逐漸適應了當地環境,也學會了茶葉的制作工藝。
1966年,東港區的前身日照縣“南茶北引”獲得成功。此后茶葉產業不斷發展。
1966年,日照只有2個大隊(村)8畝7分地種茶,到了1967年是14個村,1968年達到23個村,不僅面積越來越大,成活率也隨之正比例攀升,1968年的時候,成活率已經達到80%以上了。三年實驗結果,“南茶北引”在日照成功實現。
1973年10月,國家農業部和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在日照縣召開了“南茶北引西遷”經驗交流會,包括新疆、西藏在內的6個省區派人參會。
至20世紀70年代,日照茶葉種植已經發展到300多個村,種植品種各不相同。
1980年,日照共有333個村種茶,茶園面積達到了10189畝。規模達到100畝以上的村,有十五六個,達到50畝以上的村,有50多個。隨著茶園的擴大,產量也在逐步提高,每畝地平均產70多公斤的干茶,居山東省首位,接近全國的產茶水平。[8]
1998年開始,日照市把綠茶生產確立為農業特色經濟的支柱產業進行重點培植,致力建設“江北綠茶第一基地”,日照綠茶產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