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有來歷
冠之以“雪水云綠”稱號的茶葉,來自于富春江邊的桐廬。茶葉的外觀包裝并無特異,甚至有些粗率。但是很自然地會憶起范仲淹的那首《鳩坑茶》:“瀟灑桐廬郡,春山半是茶。輕雷何好事,驚起雨前芽。”這“鳩坑茶”乃古名茶之一,陸羽《茶經》中即載有“睦州茶產于桐廬山谷中”之說。又據當代茶學家莊晚芳先生所著《中國茶史散論》:“按清《海記》載文,清初各省貢茶條目,其中桐廬貢茶十二斤。”可見桐廬此地向為瑞草之鄉,當今所謂的“雪水云綠”大有來歷。
盧心寄先生是“雪水云綠”這一佳茗的命名者,20多年前就隱于翠濃若滴的桐廬山中研發茶葉精品,終成正果。盧心寄先生介紹說,“雪水云綠”四字皆有出處,不僅符合草木之英的茶者秉性,更融注了中國茶文化精神乃至宇宙萬象的淵源和精髓。聽起來好像有點兒玄了,但博大精深的東西,往往就集中體現在玄絕奇妙的某一個點上,聚天地之靈,憑自然之造化,借水而發,飽涵“和”之精義,這一片片綠芽便非同小可。毫無疑問,產于“山山皆有茶”“村村摘新芽”的桐廬,且作為芽型茶精中之精的“雪水云綠”價值幾許,已經很清楚了。
“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此詩應與桐廬無涉,但細加品味,這圍爐飲茶、推窗觀梅的文人之誼,似乎只有發生在碧水環山、茶香四溢的桐廬,才是最典型、最純粹、最有文學味的。說的也是,翻開典籍,面積不大的桐廬之地,歷代文豪竟常麇集于此,李白、白居易、杜牧、孟郊、蘇軾、謝靈運、沈約、王安石、黃庭堅、范成大、楊萬里、羅隱……還留下了大量詩文,歷數無盡。茶馨與墨香總是聯系在一起。是不是這片“桐君云山探雀舌,富春碧水煮龍團”的神奇山水,已徹底吸引住了他們,讓“吾之于茶者,性命之交也”(清·杜濬《茶丘銘》)的文人魂系夢牽于桐廬,蹀躞流連,一步三回,千百年不息?
“水靜蕕明,而況精神。”(《莊子·天道》)如今,桐廬人深知好山好水才有好茶的道理,像愛護自己的眼睛那樣重視環境保護,確保可持續發展。近年打出的“打造瀟灑桐廬”口號落在實處,成效卓著。剪一片云綠,煮一壺雪水。馨香不絕的清茶,顯然是這片美麗土地走上永續發展之路的絕妙象征。
天尊貢芽
桐廬茶葉蜚海內外,唐代陸羽在“茶經”中說:“西揚、武昌、廬江、晉陵好茗而不及桐廬”,“天尊貢芽”在南宋時已為貢品。
“天尊貢芽”茶,產于海拔千米、層巒疊嶂的歌舞鄉天尊巖一帶。每斤茶葉有嫩芽2。6萬顆,形似壽眉,秀麗綠潤,香氣清高持久,滋味生醇。1985年以來,該茶多次在省市級名茶評比中獲省一類名茶和省名茶稱號。1991年首屆杭州國際茶文化節榮獲“名茶新秀獎”,當代著名茶學家莊晚芳教授于1986年8月來桐品嘗“天尊貢芽”茶后,即興揮毫寫下“瑤琳釣臺客歡游,品嘗貢芽神更幽。氣味清香別有格,名茶四美永傳流。”的贊句。
“五云曲毫”茶,產于百江鄉的高山之中,是1988年新創制的名茶。1989、1991年兩度評上省一類名茶。該茶外形細緊卷曲,翠綠顯毫,湯色嫩綠明亮,清香持久,味爽回甘,葉底綠明。1991年首屆杭州國際茶文化節上獲得“名茶新秀”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