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官方驛制的時興時廢一直是交通方面,也是社會發展方面的大問題。從清末到民國初年,云南官辦驛運大大衰落,而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各地間的商品運輸流通需求大大增長,民營的商團化馬幫便迅速發展起來。專門從事大宗貨物長途運輸的馬幫,騾馬多者數百匹,有的甚至多達數千頭。在云南和西藏之間,就有大量這樣的馬幫商團在來往運作。
馬幫商團化的出現,明顯地具有資本主義運輸生產的特征,同時也有著濃厚的傳統行會的特色。它還有一個特點,就是馬幫與工商業主之間建立相對固定的依存互利關系。馬幫首領俗稱為“鍋頭”,他既是經營者、趕馬人的雇主,又大多是運輸活動的直接參與者。馬鍋頭經常與商號密切合作,互成大富。
商號與馬幫在產銷和運輸之間形成的專業分工與依賴合作關系,這對雙方擴大再生產極為有利,也是馬幫運輸業的一大進步。
因轉手貿易需要,商號一般都自己養有馬幫,形成自己的運輸力量,少則二三十匹,多則二三百匹,來往貿易全靠騾馬一站站、一程程地把貨物在產地和需求地之間來往運送。
一般來說,云南馬幫的組織形式有三種。一種是家族式的,全家人都投入馬幫的事業,騾馬全為自家所有,而且就以自家的姓氏命名。第二種是逗湊幫,一般是同一村子或相近村子的人,每家出上幾匹騾馬,結隊而行,各自照看自家的騾馬,選一個德高望重、經驗豐富的人作馬鍋頭,由其出面聯系生意,結算分紅時可多得兩成左右的收入。第三種我們暫且將之稱為結幫,它沒有固定的組織,只不過因為走同一條路,或是接受了同一宗業務,或是因為擔心匪患而走到了一起。這幾種組織形式有時會攪和在一起,成為復雜而有趣的馬幫景觀。走西藏的馬幫一般都是家族大商號的馬幫。
據估計,到抗日戰爭期間,云南在茶馬古道上做生意的大小商號有1500多家,當時每年來往于云南、西藏、印度等地之間的馬幫約有30000馱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