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茶馬古道上,人們習慣于將趕馬人叫“馬腳子”(藏語叫“臘都”)。馬腳子們大多出生貧寒,為生計所迫才走上趕馬的路,因為走茶馬道不僅艱苦異常,而且還十分危險。在當時,趕馬人可以說沒有什么社會地位,在有些人眼中,他們就是些出賣苦力的人。
馬腳子必須聽從馬鍋頭的指揮,馬鍋頭就是他們的頭兒,是一隊馬幫的核心,他負責各種采買開銷,聯系事情,甚至在野外開梢吃飯時,也要由馬鍋頭掌勺分飯分菜。趕馬人只是馬鍋頭雇用的小工。但馬鍋頭和馬腳子之間并不單純是雇主與雇工的關系。馬鍋頭,尤其是一些小馬幫的鍋頭,大多是自己參加趕馬幫的勞動者,與眾多趕馬人同吃一鍋飯。鍋頭的名稱也就由此而來。有的趕馬人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也會擁有屬于自己的一兩匹騾馬,上路時將自己的騾馬加入馬幫,賺取自己的一份運費;如果再有些本錢,更可以備上一些貨物馱上,自己也就有了一份利潤。這樣發展下去,一些馬腳子就成了小馬鍋頭或小老板。
在滇藏一線經營的大商號和馬幫都有這么一種扶持趕馬人的規矩:給商號馬幫趕上3年馬,就要分一匹騾子給馬腳子,這匹騾子的開銷費用歸商號出,而這匹騾子掙得的錢全歸趕馬人。這樣有了幾匹騾馬后,趕馬人就會脫離馬幫不干馬腳子了,而是自己趕自己的馬,做起鍋頭來。那些大掌柜、大馬鍋頭也是這么一步一步發達起來的,他們知道這其中的艱辛和不易,知道這是用血汗換取的,所以才有了這么一種關照趕馬人的規矩。
走西藏的馬幫一般找滇藏邊沿的藏族作馬腳子,這樣就不存在語言和習俗的障礙。一個馬腳子最多可照看12匹騾馬,那要極能干的趕馬人才能做到,一般的馬腳子就負責七八匹騾馬。一個趕馬人和他所照管的騾馬及其貨物就稱為“一把”。這樣幾把幾十把就結成了馬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