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西是一條茶馬古道和歷史文化的走廊,歷史上曾被稱為“為西”“為習”“臨西”,意思是“內地聯結西藏的重要紐帶”,人馬驛道以縣城為站點,密如蛛網的古道沿著高山峽谷和奔騰不息的大江大河,向西藏腹地延伸。
走進這片隱匿在高山峽谷中的土地,發現發源并流傳于維西境內的傈僳族歌舞“阿尺目刮”依然有著頑強的生命力。“阿尺目刮”的發源地是葉枝鄉同樂傈僳族大村,這個村寨的傈僳族民居全部是用原木搭成的“木楞子”,呈階梯狀一層層分布在山坡上。
“阿尺目刮”是具有較高藝術價值的民族歌舞,僅流傳在以葉枝鄉為中心的瀾滄江上游地區,是一種群眾自娛性舞蹈,據說舞蹈的來源和形成與傈僳族群眾半農半牧、特別是喜愛飼養山羊有關。其特點是不用樂器,自始至終踏歌起舞,曲調可緩可急,且跳動幅度較大,給人以舒展自如的感受。村里一位負責人說,同樂傈僳族崇奉原始宗教,但無廟宇,宗教活動大多通過歌舞“阿尺目刮”進行。
而塔城鄉的藏族熱巴舞由于歷史悠久,被稱為正統熱巴舞。它是由歌、舞、獨白、器樂等組合而成,演出時藏族男青年肩掛五條寬綢彩帶和一條潔白哈達,右手拿撥浪鼓,左手持牦牛尾,動作粗獷豪邁;女青年身穿鑲金邊的綢緞上衣和長裙,頭纏紅色頭巾,手持長柄手鼓和彎鼓槌,動作熱烈奔放。
“大詞戲”則是維西獨有的一個古老戲曲劇種,從清光緒年間流傳至今,已有上百年的歷史。大詞戲脫胎于江西一帶的戲曲,在長期流傳過程中,從當地漢、納西等民族的山歌小調中豐富了唱腔,從藏、傈僳、納西等民族的舞蹈中吸收了一些動作,故而獨具特色。現存的連臺大本戲有《精忠岳傳》《全邦修書》等。
維西縣縣長余勝祥說,與維西地處“三江并流”腹地的生物類型多樣性相比,這里少數民族五彩斑斕的文化毫不遜色,維西的民居、服飾、婚姻、宗教、飲食等文化同樣源遠流長,并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外來探秘者所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