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茶儀規和茶道的出現,飲茶上升到精神層面。
飲茶發展,有所規則,是從唐代開始的,這主要體現在《茶經?六之飲》中。“夫珍鮮馥烈者,其碗數三。次之者,碗數五。若坐客數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若六人以下,不約碗數,但闕一人而已,其雋永補所闕人”。除了普通飲茶儀規外,唐代已經形成宮廷茶文化圈、文人茶文化圈、大眾茶文化圈、僧侶茶文化圈,不同文化圈的人飲茶自然也就有不同的規則。
茶道的創立則是唐代飲茶文化的最高層面,即精神方面的內容,這是唐代茶文化的突出表現。陸羽創造了以“精行儉德”為中心的茶道思想,只不過沒有使用“茶道”這個詞而已。詩僧皎然首次提出了茶道概念,把品茶過程歸納為3個層次。盧仝又在《走筆謝孟涑議寄新茶》中生動描繪了飲茶的7個層次。劉貞亮將茶葉功效概括為10項,《茶十項》一文說:“以茶散悶氣,以茶驅腥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除疬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養身體,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劉貞亮的茶十德比較具體,包含了茶葉對生理及精神方面的功效,其中“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4條純粹是談茶的精神作用。至此唐代茶道已經形成。
陸羽之前,飲茶和“瀹蔬而啜”一樣,自然也就不會怎樣講究道,有道也不會大行。但陸羽通過《茶經》對如何采造茶葉,怎樣烹煮,應備有哪些茶器和如何飲用一一加以總結和倡導以后,把茶葉的飲用,由單純的防疫治病、充饑解渴,提高和發展為一門專門的技藝和學問,這時,也只有到這時,我國才開始重視和產生講究飲茶之道。
這就是說,在《茶經》和最初的茶道中,陸羽和大家在講究飲茶之法的同時,一開始就提到和就具有精神的一面。而這精神的一面,不是來之于其他,恰好正是從茶文化的淀積中承繼過來的。
《茶經》提出的茶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換句話說,也就是要求飲茶者飲茶時要修心養性,效做這樣的人。陸羽《茶經》中飲茶之道要求做精行儉德之人的這條,如溯其源,我們由《晉書》桓溫和陸納傳以茶果待客和伴酒并視之為是“素業”,即可找到其根緣。當然,當時在中唐陸羽、皎然等倡導茶道之時,關于茶道文化的精神內涵,并不只是要求做“儉德”之人一點,至少從皎然的看法中――“唯有丹丘”才知茶道的“全爾真”,其內容自然是極其豐厚的。
8世紀繼陸羽《茶經》之后唐朝的另一本茶書《茶述》,其對茶和茶文化特點的概括:“其性精清,其味浩潔,其用滌煩,其功致和,參百品而不混,越眾飲而獨高”這幾句,對茶道在物質上如何更好愉悅人生,在精神上如何自我陶冶修養,說直接些,有點現在茶道宣揚的“和敬清寂”的韻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