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厲行節儉的朱元璋,下詔廢團茶,改散茶,唐煮宋點的飲法,也隨著變成了以沸水沖泡散茶的瀹飲法,品飲藝術發生了劃時代的變化。明人認為這種品飲方法“簡便異常,天趣悉備,可謂盡茶之真味矣”。由此,散茶品飲這種生活藝術更廣泛地深入到民間,從而使得茶之品飲藝術從唐宋時期宮廷、文士的雅尚與清玩,轉變為整個社會文化生活的重要方面,為茶文化開辟了嶄新的天地;同時也使得傳統的“文士茶”對品茗境界的追求達到了新的高度,出現了50多部茶書茶著。散茶中的許多名品也在這時候形成。明人屠隆列出了當時最為人們稱道的6種名茶,為“虎丘”、“天池”、“陽羨”、“六安”、“龍井”、“天目”;而羅廩在《茶解》中則舉出“虎丘”、“羅”、“天池”、“顧渚”、“松蘿”、“龍井”、“雁蕩”、“武夷”、“靈山”、“大盤”、“日鑄”等佳茗。
入清以后,由于康熙、乾隆酷好茗飲,因此整個上層社會飲茶風習極盛,很快影響到民間。王建榮說:“有清一代,茶館興隆,遍及各地。茶禮、茶俗發育得更為成熟,禮神祭祖、居家待客,茶成為必盡禮儀。到了清代后期,茶葉生產更有著驚人的發展,茶莊、茶號紛紛出現,如江浙一帶的‘翁隆盛’、‘汪裕泰’等百年老店,享譽一時。茶葉也以貿易的方式迅速走向世界,一度壟斷整個世界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