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字從“荼”中簡化出來的萌芽,始發於漢代,古漢印中,有些“荼”字已減去一筆,成“茶”字之形了。
古籍中,最早見有“茶”字的記載始于《詩經》。《詩經?邶風?谷風》有“誰胃荼苦,其甘如薺”之句。但此“荼”字,是茶,是菜,還不明確。至公元前200年《爾雅》成書后,始將荼定為茶。
《爾雅?釋木第十四》記載:“,苦荼”。晉郭璞《爾雅注》說,是一種樹,“樹小如梔子,冬生,葉可作羹飲,今呼早采為荼,晚取者為茗”。至于“荼”字何時改寫成“茶”字,據清代學者顧炎武考證,“茶”字是從唐會昌元年(公元841)柳公權書寫《玄秘塔碑銘》、大中九年(公元855)裴休書寫《圭峰禪師碑》時開始,因此他確定“茶”字的形、音、義才固定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