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山因茶而興。在唐代,英山的“團黃”、“圻門”就與安徽的“黃芽”并稱“淮南三茗”,被選為貢品運往長安。
“一天一斤油,一月一身綢,一年一棟樓”,這是英山茶農種茶致富的寫照。
谷雨溢茶香,四月盡芳菲。
走進大別山南麓的畢昇故里英山縣,引人注目的是滿山滿園鮮嫩欲滴的春茶。一座座蒼翠的茶山,一片片青綠的茶園,仿佛一條條巨大的青龍,磅礴,逶迤,盤旋,婉轉;美麗的采茶女點綴其間,雙雙巧手,緩緩移動,構成一幅極富神韻的畫卷。
千年綠茶 重放馨香
英山茶葉,傳承千年,早有盛名。遠在唐代,英山的“團黃”、“圻門”就與安徽的“黃芽”并稱“淮南三茗”,被選為貢品運往長安,享有“鄂土茶稱圣,英茗味獨珍”之美譽。
上世紀90年代以來,英山實施特色立縣戰略,瞄準市場,立足資源優勢,把茶葉作為興縣富民的支柱產業。
“跑遍英山縣,村村見茶園”,此話不假。據統計,該縣茶園面積已發展到20.99萬畝,茶葉產量2700.9萬公斤,產值12.15億元,占農業產值的38%以上,農民年人均純收入的40%來自茶,茶葉產業規模位居湖北前列。
英山縣被國家授予“中國茶葉之鄉”。茶葉,已經成為該縣名副其實的支柱產業。
現在,英山已成為《全國茶葉優勢區域發展規劃》中名優綠茶基地之一。“色澤翠綠,香高持久,滋味濃醇,湯色清澈”,英山茶葉憑借品質的超凡俗脫,不僅名揚全國,走進各大城市,而且遠銷美國、歐盟、非洲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
英山人終于發現了祖宗留下的這份寶藏。他們不斷加大扶貧開發力度,建設高標準茶葉基地。產茶,在英山又一次重放馨香異彩。
打造品牌 形成合力
“品牌就是走向市場、占領市場的命牌,要把英山云霧茶打造成知名茶葉品牌!”英山縣長張樹林滿懷信心,對茶葉品牌有著深刻認知。
英山攜手科研單位,集中力量主攻名優茶,創名牌,出精品,堅持一個標準組織生產,一個品牌對外宣傳。
通過招商引資、整合重組、政策扶持,培植了一批產業龍頭,全縣有10多家龍頭企業和30多家骨干茶場參與名優茶、大宗綠茶、磚茶、紅茶、烏龍茶、精制出口茶生產。信貸支持,該縣農業銀行先后提供3.8億元給力茶葉產業;科技興茶,縣農業局、質監局等部門推廣以空中掛燈、園中插板、生物機防為主體的綠色防控體系,建設生態茶園,組織綠色食品認證。英山云霧茶品質不斷提升。2011年4月,英山云霧茶業有限公司成立,成為綠茶精加工龍頭。今年,英山著力打造茶產業城,建設大別山區茶葉聚散地。
“色澄碧而清冽,味馥香而沁芳”,英山云霧茶已獲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
村村有茶場,山山出佳茗。茶葉,提升了英山在全國的地位,改變了山區人的生活。全縣80%的農民受益茶產業,已建成55個新農村示范村,涌現出烏云山、河南畈、宋家榜、百丈河等依靠茶產業的新農村建設典型。
“一天一斤油,一月一身綢,一年一棟樓”。這是英山茶農種茶致富的寫照。位于鄂皖交界處的楊柳灣鎮河南畈村,戶均茶葉達2.5畝,全村人均純收入的80%來源于茶葉。如今,這里家家戶戶住上小洋樓,垸垸修通柏油路,成為聞名遐邇的文明新村。
特色立縣 擦亮名片
“實施特色立縣戰略,向"中國茶葉大縣、湖北山區經濟強縣、大別山生態旅游名縣"目標邁進。茶葉,已成為英山一張亮麗名片,承載著英山人謀發展、奔小康的憧憬和希望。”13日,英山縣舉行“全民閱讀活動暨畢昇講壇啟動儀式”,縣委書記陳武斌就茶文化如此感慨。
搭建專業市場,將英山茶葉推向全國。歷任英山縣領導達成共識,竭心接力。從1992年開始,英山每年舉辦一次茶葉節,并將茶葉節搬到武漢、北京,令人大開眼界。500克英山云霧茶中的極品,拍出了12800元天價。
唱茶歌、跳茶舞、寫茶詩、演茶戲,已成為茶葉節不可少的一道文化大餐。紅山鎮烏云山村,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辦農家樂,建茶葉式公園,開發茶葉自采自制旅游項目,昔日名不見經傳的窮山溝變成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
畢昇故里茶飄香。走進英山,看見的不僅是美景,更有茶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