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茶(南路邊茶)作為最具代表性的黑茶茶品,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歷史上的藏茶又被稱為南路邊茶、烏茶、邊銷茶,專供西藏、青海及四川甘孜、阿壩等藏區。千百年來,藏茶作為藏區人民“旦夕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形成了源遠流長的藏茶文化。
18世紀中葉,在海外探險的英國殖民主義者發現了茶葉在藏族人民生活中的重要性,企圖利用茶葉來切斷西藏和內地政治、經濟上的聯系。而此時,英國在印度最大的殖民機構——東印度公司所派出的商業間諜也盜取到了中國的優良茶樹品種并學到了中國的制茶技術,開始在印度的阿薩姆邦和錫金大量種植和制茶。每一次海外殖民行為都能獲得極大利益的英國在1888年到1904年連續多次武裝侵藏,殖民者們更是妄圖利用茶葉來控制西藏的經濟,并將西藏從中國分裂出去。東印度公司還在亞東開埠通商,印度的茶葉開始源源不斷地傾銷西藏,這不僅嚴重沖擊了漢藏邊茶貿易,對四川的茶葉生產也造成威脅,并造成西藏土特畜產品的大量外流。
英印茶葉在西藏傾銷的狀況和殖民者們的野心,受到了西藏各界的反對和抵制。十三世達賴喇嘛就曾經在給朝廷的信中專門提及此事,認為會妨礙到藏區的政治、經濟、民生等諸多方面,應該禁止英國人銷售印度茶。而且,藏族人民喜歡飲內地的茶,認為印茶性熱苦澀,不解油去膩。因此,他們寧愿舍近求遠,到雅安、西寧等地馱回茶葉,也不愿買侵略者經營的茶葉。
1906年4月29日,新任駐藏幫辦大臣張蔭棠抵達拉薩。這位剛參與了和英方就所謂《拉薩條約》的修改問題進行談判的大臣有著多年出使外國的經歷,嘗夠了弱國外交的苦痛。他清楚地看穿了英國圖謀西藏的企圖,極力主張迅速整頓藏政,維護主權。向清廷提出《請速整頓藏政收回政權》的建議,受到重視,被破格提升為第一位擔任駐藏大臣的漢族官員。張蔭棠一方面從外交上周旋,使印茶入藏無法取得合法手續,另一方面,他試圖用對印茶課以重稅的方法來保障四川藏茶的利益。
清朝末年,英國侵略者用武力打開了西藏的大門,并試圖通過藏區人民“倚以性命”的飲茶習俗達到控制的目的。他們把印度茶源源不斷地運往西藏,并利用低價的手段和不平等條約全力排斥藏茶,以達到獨攬市場進而控制西藏人民生活的目的。
面對英國人步步緊逼的侵藏野心,時任四川總督的駐藏大臣趙爾豐主張振興藏茶產業。以“官辦”藏茶公司的形式整合力量全力抵制印茶。同時,西藏僧侶與雅安茶商也全力發展藏茶產業阻止侵略行為。
盡管英國人千方百計在西藏市場傾銷印度茶(主要是紅茶),但是藏茶優質的原料加之千年所形成的制茶工藝使印茶望塵莫及,始終未能取代藏茶在藏區市場的地位。除了四川藏茶以外,在抵御印茶的經濟侵略上,滇茶的作用也不小,辛亥革命后,印茶大量侵銷西藏,川茶在西藏的市場日漸縮小。在政治上,康藏數度發生糾紛,使傳統的康藏貿易受到阻礙,這一時期,西藏地區的四川藏茶緊俏,廣大藏族人民不愿飲用“有機油味”的印茶,而滇茶則大量通過滇藏山道和滇緬道等運至西藏,壓制了印茶在西藏的影響,與藏茶一起阻止了英帝國主義對西藏進行經濟侵略的步伐。
一千多年來,傳統藏茶只來自雅安蒙頂山脈,茶源的地標性無法復制和模仿,其嚴謹的傳統制作工藝一直被傳承,其獨有的社會價值、人文價值從未被超越。在那個茶貴如銀的年代,各族人民的運茶馬幫,走荒山,爬野嶺,在川、青、滇、藏險道上的民間往來,從未斷過,頑強不息,斗爭不止。藏茶在藏區牢不可破的市場,打碎了英國人控制西藏民眾的黃粱美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