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先讀古詩《琵琶行》,對其中的兩句尤為不解。現在還記得這兩句是: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詩人筆下的絕藝女子,一曲能使“江州司馬青衫濕”,卻不能拴住做茶商的丈夫的一顆心。當時,記者學這詩的時候在還在進行計劃經濟,老師也是不諳經濟之道的。師生們一起感嘆紅顏溥命,一朵鮮花插在了牛屎上。茶商這廝是多么的不解風情,竟會為區區販茶之利讓琵琶女獨守閨房。轉眼韶華年過,市場經濟鋪天蓋地地涌向眼前,記者在“市場”里悟出了答案:販茶輕松而利厚的程度勝過販罌粟,足以抵擋一切誘惑。
你沒法不信它是月亮上種的茶
掃描長沙市場,茶葉約有70多個品種。大陸的一些名茶,如西湖龍井、安溪鐵觀音、黃山綠牡丹、黃山毛峰、紫陽毛尖、信陽毛尖、江蘇碧螺春、四川竹葉青等都可以覓見,就連冠以阿里山、凍頂烏龍、烏龍王、上市紀念茶等原產地為臺灣的“名茶”也不鮮見。當然,湖南地產茶也不甘居后,岳陽君山、常德石門、湘西古丈及長沙等地的優質茶也在星城露臉。
一位開茶莊的朋友詭秘地說:“說不定你喝了一輩子的龍井,也不知道真龍井的滋味。因為 你沒有喝過真正的龍井。就算你知道我買的不是真正的龍井,你又怎樣?”
記者不知道茶道有如此懸乎。對茶時會辨不出個子丑寅卯?7月15日下午,記者先給長沙市質量技術監督檢驗所北院檢驗室打電話。一位彭姓男子回答說:“我們不檢茶葉,作這種檢查需要做樣品對照。”他還說,可能茶葉研究所能做這種實驗,但不知道所做的鑒定結果是否有法律效力。
記者不死心,又給湖南省質量管理協會、省產品質量檢驗所打電話。化驗室羅主任介紹說:我們只負責抽查省內一些較大型的茶廠,每年也就10來次。檢查的只是茶葉的理化和衛生指標,對于茶葉的產地和級別無法鑒定。”羅主任坦言道,從未對市場上的茶葉進行過抽檢,也從沒有遇見有顧客因懷疑茶葉的假冒偽劣而送檢并投訴。
記者來到長沙某茶葉研究所,該所負責人說,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授權他們擔負起這種消費品的檢測職能。但他透露,全國許多省市都有“茶葉質量檢驗檢測中心”,而湖南沒有。
記者問“這是不是可以說,在湖南,如果有商家說他們的茶產自月亮,消費者也不能不信”?
這位負責人搖頭苦笑:“只要你相信,愿意買,它就是月亮茶”。
只要它叫茶 長沙人通吃
記者結識了一位茶老板,姑且稱之為L老板,他在長沙有數處經營點。L老板自信,來長之前,他在全國16個省販過茶開過茶館。他認為茶道上公認長沙是“最找錢的地方”:一是“環境寬松”,茶葉販過來,定產地、定級別、定價格都是經營者說了算,物價、技監部門都不管;二是“市場廣闊”,尤其是高檔茶,不怕你貴,這都是買去送禮的,買的就是價格、包裝和名氣;三是“喝法無邊”,長沙人什么茶都喝。說到這里,L老板不由得打起了哈哈,介紹說,東北人、北京人、四川人鐘情花茶,廣州人獨好鐵觀音、烏龍紅茶,只有長沙人是個例外,他經營的50多個品種個個好賣。在他的茶館里,許多茶客是進門就海喝,全無章法和講究。他自揭其短,承認長沙的茶莊的茶葉價格和茶館的杯茶價格在全國為最。他說,一杯龍井,在深圳的香格里拉大酒店的茶座里只要15元,而在長沙的某四星級大酒店,就賣到了58元。
湖南農業大學施兆鵬教授是全國知名茶學專家。他認為,湖南本來是產茶大省,五六十年代,全省產茶量居全國首位,以后漸次退到現在的五六位。80年代中期,茶葉的經營走向市場化,市場管理卻沒有及時跟上去,加上人們的茶葉消費知識偏少,出現這樣的問題在所難免。
長沙具有如此好的市場基礎和潛力,許多外地茶商來搶灘了。從去年開始,長沙雨后春筍般地一下冒出了“天福”、“南園”等20余家外地人開設的茶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