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滇西鳳慶的崇山峻嶺中,有大片成林的大葉種野生茶樹和細葉的栽培茶。這兩種茶葉的明顯區(qū)別是:野生茶枝壯稈粗,葉大如枇杷、墨綠、芽粗,制出來的干茶色澤微紅,條粗,味澀且苦。栽培茶枝稈細,棚生,葉細長、微黃,制出來的干茶條細,色白,味香且甜。加工工藝精細,曾出現(xiàn)過“玉皇閣茶”、“太華茶”這樣的名牌。千百年來,邊城鳳慶一直是茶葉的集散地,大山茶即野生茶,多銷往藏區(qū),栽培茶則成為了官府的貢品。盛名之下,多有名品。
邊城鳳慶一度成為邊關重鎮(zhèn)之一,也是通商要道。大理至鳳慶的崇山峻嶺間,有一條五尺寬的石板山路,從大理到鳳慶經(jīng)五個馬站,再轉(zhuǎn)云州、緬寧、耿馬、鎮(zhèn)康,出緬甸。這條古驛道開辟于公元1328年,至今已有700年的歷史了,成群的經(jīng)商馬幫從北至南,從昆明運來絲綢、百貨,又從南至北,運出大山中的茶葉、藥材,促進了邊城鳳慶的繁榮。
光緒末年,當?shù)刂虮镜匦∪~茶產(chǎn)量不高,自己捐銀到雙江孟庫購回大葉茶籽20馱,先在鳳山育苗栽種,然后在鄉(xiāng)村大面積推廣。數(shù)十年后,大葉茶取代了藤條小葉茶,效益倍增。鳳慶民間制茶的傳統(tǒng)工藝,是將采摘下來的鮮葉在大鐵鍋里高溫殺青,揉搓成條,曬干或烘干即是成品。這種青毛茶是制作各種品牌綠茶的原材料。另一種方法是將采摘下來的鮮葉攤晾至手搓不碎,成條時揉搓成形,發(fā)酵到淡紅色,烘干或曬干即成紅毛茶,芽條金黃,有香味。
鳳慶原來只產(chǎn)青茶,不產(chǎn)紅茶。1937年“七·七”事變不久,南京失守,民族工業(yè)隨國民政府西遷。1938年秋從武漢遷到重慶的中國茶葉公司派遣公司技術專員馮紹裘和鄭鶴春兩位先生到云南調(diào)查茶葉生產(chǎn)情況,實地觀察結(jié)果令人驚喜。紅茶樣:滿盤金色黃亮,湯色紅濃明亮,葉底紅艷發(fā)光,香味濃郁,為國內(nèi)其他省小葉茶種所未見。
鳳慶滇紅茶創(chuàng)制于1938年11月。那一年正值抗戰(zhàn)初期,國內(nèi)機構(gòu)紛紛遷往西部。
中國茶葉公司也遣移到西南城市——昆明,中茶公司為了繼續(xù)茶業(yè)出口,便在西南各大茶區(qū)組織擴大茶葉生產(chǎn)。
中茶公司技師馮紹裘先生在金秋時節(jié),徒步43天,來到了滇西順寧(鳳慶原地名)。
站在順寧鳳山茶園,馮紹裘看到滿山的黃綠茶葉,非常欣喜。采摘一芽一葉鮮茶三四十斤,分別加工制成紅茶綠茶兩個茶樣。開湯品驗,紅的湯色金黃,香氣濃郁,綠的湯色翠綠,清香悠長。
在后來世界博覽會參展中,順寧滇紅茶一舉奪魁,獲得了金獎。鳳慶滇紅茶由此聞名于世,不斷出口到英國、俄羅斯和西歐國家,深受贊譽,被人們譽為茶之味精。
新中國成立后,鳳慶滇紅茶在國家出口產(chǎn)品中做出非常大的貢獻。
1986年,英國女皇伊莉莎白到云南訪問,省長和志強,將鳳慶滇紅茶作為禮品贈予女王。女王視鳳慶滇紅茶為珍品,于玻璃器中玩賞。
據(jù)專家考證,鳳慶境內(nèi)的香竹箐茶樹迄今已有3200年的歷史。20世紀80年代初,北京農(nóng)展館館長王廣志先生,采用同位素方法,推斷香竹箐茶樹樹齡在3200年以上,屬栽培型茶樹。也就是說是遠古的先輩種植下的。其后有關專家,通過論證,得出相同的結(jié)論。
鳳慶大葉茶種,屬喬木型,有性繁殖系品種。樹姿開展,生長勢強,分枝部位高。葉橢圓形內(nèi)折,葉片水平著生,葉色綠,葉面隆起,葉質(zhì)柔軟,葉緣微波。芽綠色肥壯,多茸毛,育芽力強,新梢持嫩性強,易采摘。采茶期從三月上旬至十一月下旬,全年采茶25—26次,一芽二葉蒸青樣含茶多酚30.19%,兒茶素總量134.19毫克/克,氨基酸2.90%,咖啡堿3.56%,水浸出物45.83%。制功夫紅茶條索肥壯,色澤油潤,湯色紅亮,葉底肥軟,白毫顯露,香高味濃。原產(chǎn)云南省鳳慶縣。主要分布在滇西與滇南茶區(qū),1984年審定為國家級良種。
“滇紅”是怎樣命名的呢?馮紹裘在后來的《滇紅史略》中敘述:
“滇紅”創(chuàng)制出來了,當時,擬定名為“云紅”意即安徽“祁紅”,湖南紅茶稱“湖紅”,故云南所產(chǎn)紅茶亦可稱“云紅”也,同時又想借天空早晚紅云喻意其中,但舊中國云南省茶葉公司方面提議用“滇紅”雅稱,即借云南簡稱“滇”,又借得巍巍西山龍門瞰下秀麗的滇池一水,也別有妙處,我則不違眾人之意,最終以“滇紅”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