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過歌仙劉三姐的壯族有句名言:“有嘴不會唱,再俏沒人要。”在壯族村寨,隨處可見能連續三天三夜、五天五夜、七天七夜對歌的好手。不少村寨蓋有歌房,有的固定在古榕樹下,有的是針對青少年的山歌傳習點。在壯歌海洋中有一個分支就是茶歌,有采茶歌、找茶種長調、生動多變的敬茶歌……歌與茶相伴相生,水乳交融。
滇黔桂交界的廣大壯族村寨間,山巒密布、河澗縱橫、山箐間古樹古藤遮天蔽日,野生的大茶樹、人工栽的大茶樹不時在大箐邊見到身影。愛好飲茶者各取所需,自采自加工自飲,或饋贈別寨茶友。茶友的火塘邊,一年四季茶罐不離火,釅釅的紅茶伴隨他們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茶、茶歌成了他們生活的一部分。
新房落成的慶賀宴席、嫁女的宴席、討親的宴席,敬酒歌和敬茶歌與酒、菜、茶同等重要。坐上席的長老們是接受敬酒歌、敬茶歌的第一梯隊,依次到中年梯隊。這些宴席是長席宴,整個寬敞的堂屋擺滿,一擺便是很多個小時,其間不時換上熱菜肴。其中大部分時間與其說是赴宴吃喝,不如說是赴宴聽歌。一輪敬酒歌下來得一兩小時,敬茶歌也需大致相當時間,敬茶歌在敬酒歌之后,算得上是長宴的壓軸節目。
接受敬茶的老人很多,各人又會提出“不喝”的“歪理”、“怪理”來考來難歌手,直到歌手唱到其心滿意足時才端茶暢飲。歌手不是單干戶,都是一正一副一個調,正歌手現編現唱,副手同聲合唱,有時副手想到妙句也耳語,正手馬上編唱。還有助手在一旁加茶,因為正、副歌手合作托大茶盤敬茶,無力顧及加茶。這時,壯族歌手天才編歌能力表現得淋漓盡致,有的歌詞幽默搞笑,引來滿堂大笑;有的歌詞懇切感人,引得長老們合聲唱“噢…………”,大表贊許。圍觀的青少年們一站幾小時不覺得一點累,反而生怕聽漏哪一句,聽得如醉如癡。
敬茶歌除老一代傳下來的經典名調外,還“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歌手可根據敬茶對象不同,有針對性地現編現唱,還要機動靈活、見子打子、風趣幽默、出人意外,才可能用較短的時間過一關。而作為被敬茶對象的長老,大多是中青年時對過無數歌的、出的“考題”每每讓唱敬茶歌的歌手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要絞盡腦汁理解準確“題意”之后才能準確答題,否則,老者據理不喝茶不說,還會引來圍觀眾人的哄笑——那可是萬分狼狽之事。每關四杯要順利“推銷”,確是一件十分考歌手的事,這就難怪人們把敬茶作為長宴一道永久保留節目,百看不厭、百聽百新了。
敬茶歌唱下來,茶釅醉人,茶歌更醉人,被陶醉的不僅是被敬茶者,還有上百的聽眾觀眾,更有敬茶歌的兩個歌手。敬茶歌聲中,歌手過了一關又一關,讓所有接受敬茶的長老一一滿意地舉杯暢品好茶之后,宴席告一段落,而通宵達旦的有名歌手的對歌這才拉開序幕。按慣例,討親時,男方要請兩位名歌手,送親的女方也要請兩位名歌手,男方請男歌手,女方請女歌手,一臺婚禮便成一組男歌手與一組女歌手幾天幾夜的較量。敬酒歌、敬茶歌數小時下來后,男女歌手又在眾歌迷的擁戴下坐定一個地方,面前擺茶盞,邊對歌邊飲茶解困,幾天幾夜,直到有一方甘敗下風。
對歌的長調很多,其中不少已傳唱幾百年上千年。對歌中,《找茶種歌》是必對的長調之一。《找茶種歌》生動記敘壯家洛冒(小伙子)“奕通”帶領眾人一路征戰,經過流血犧牲,終于找到茶種,使這一帶山箐茶葉飄香,情節生動,人物刻畫得好,加上壯族山歌五字一句、獨特的押腰韻形式再加好歌喉,幾百年歷唱不衰。
歌賦予茶別樣的生命力、歌賦予茶靈性,這就是壯家人對茶這一美好茗品的獨特鐘愛,這就是壯族山歌文化與茶文化的完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