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名考
茶在作物學上是特用作物,為嗜好品類,在植物學上是種子植物,為常綠灌木。
唐代陸羽《茶經》曾說:“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并。其名茶。”農本草云:“苦茶”。又據《神農本草》曰:“一名茶,一名選,一名游,冬生盆州谷道旁,凌冬不死,三月三日采干。”可見茶字在古書上的稱謂及意義不同,為便于考察,列舉如下:
(1)詩經國風、邶有《谷風》一篇,其中有句:“誰謂荼苦,其甘如薺”。
“荼”就是現在的茶,古人叫做苦菜。《康熙字典》云:“世謂古之荼,即今之茶,不知茶有數種,惟荼,苦茶之茶,即今之茶。”可知:古代“荼”字為“茶”字的借用字。
(2)茶的另一借用字,《爾雅》云:“生,可作羹飲,今呼早茶為茶,晚茶為茗,蜀人稱苦茶。”意即茶分早茶與晚茶,晚茶為“茗”:這種記載,據史學家的意見,認為是最可靠的記錄,也是較合理的說法。
(3)漢代楊雄曾說:“蜀西南人謂茶曰,蜀人飲茶最早,字為茶之俗名。”
(4)茗為古代茶的另一名稱。《晏子春秋》云:“嬰相齊景公時,食之粟這飲,灸三弋、五卵、茗菜而已。”可見在公元五百年前,“茗”就有作為湯食用的例子。《桐群采葉錄》:“西陽、武昌、慶江、晉陵,如茗,皆東人作清茗。茗有餑,飲之宜人。凡可飲之物,皆多取其葉”南宋鮑令輝《香茗賦》頌:“茶為芒茗”。所以,至今多沿用“茗”字代“茶”。
(5)水厄唐?溫庭筠《采延錄》:“晉時蒙好茶,人過車飲之,士大夫甚以為苦,每欲飲,蒙必云:‘今日有厄’”。洛陽《伽藍記》載:“魏彭城王勰見劉鎬慕王肅,專習茗飲,謂鎬曰:‘卿好蒼頭水厄,不好王侯八珍,如海上有逐臭之夫,里內有效顰之婦,以卿言之,即是也。’”可知在南北朝時,“水厄”二字已成為“茶”的代用語。
(6)豐富慶世南北堂書抄引《斐洲南海記》云:“西平出豐富,茗之別名。葉大而味澀,南人以為飲。”《辭源》:“豐富系本名,葉大,味苦澀,似茗而非,南越茶難致,煎此代飲。”在這里,“豐富”或為茶的別稱,或是茶的代用飲料,不一而是。
(7)苦菜《詩經》:“堇茶如飴,皆苦菜也。”許慎《說文》:“茶,苦菜也。”梁代陶弘景以茶作苦菜。唐?顏師古《匡謬正俗?苦菜篇》:“神農本草經中,苦菜名茶草,治療疾病,功效極多,陶弘景誤當為茗,茗豈有此效乎?”從此以后才知道茶與苦菜是兩種東西。
由上面知道,茶的稱謂很多,不是專指茶樹上的茶。到了唐代陸羽的《茶經》問世,將數種不同意義的“荼”減去一劃,成為含一種意義的“茶”字。所以自中唐以后,一般學者因受陸羽的影響,逐漸將“荼”改寫為“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