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藝指儀式化的泡茶與飲茶技藝,在中國已經存在很長一段時間,但正式定名于1970年代后期,由臺灣茶藝愛好者命名。此名字的采用是經過討論,以區分于源自日本的茶道,并從通俗而易于被大眾接受的角度出發的。目前,開設茶藝館在中華文化圈已經蔚為潮流。
考察中國的飲茶歷史,飲茶法有煮、煎、點、泡四類,形成茶藝的有煎茶法、點茶法、泡茶法。依茶藝而言,中國茶藝先后產生了煎茶、點茶、泡茶三種形式。(少數民族中間也逐步形成“民俗茶藝”)
中唐以后,中國人飲茶"殆成風俗",形成"比屋之飲","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唐朝肅宗、代宗時期,陸羽著《茶經》,奠定了中國茶道的基礎。又經皎然、常伯熊等人的實踐、潤色和完善,形成了"煎茶道";[北宋]時期,蔡襄著《茶錄》,徽宗趙佶著《大觀茶論》,從而形成了"點茶道",[明代]中期,張源著《茶錄》,許次紓著《茶疏》,標志著"泡茶道"的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