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巖茶,自雨前采收并初焙去水氣后,會分三個階段,自六月到九月花上三個月的時間,以荔枝炭在傳統的竹籠焙火間烘焙。
由于傳統的巖茶烘焙是深度烘焙,一般加工的時候不能一次到位,否則茶葉容易炭化,所以每一個階段,慢慢讓茶葉的水氣吐出來一部分。焙火后讓茶葉放置十天半個月甚至足月,呼吸活化,之后再進入下一個階段的烘焙。
第一個階段的半成品,稱為中清火,湯色呈金黃色。第二個階段的半成品,稱為中火,湯色呈橙黃色。最后一個階段的成品,稱為中足火,湯色呈橙紅色。
1.中清火
本來是半成品的中清火巖茶,由于香氣高雅迷人,火味不顯,反而受到很多口味茶較淡的消費者的喜愛,所以原本傳統定義的半成品,成為了有特定族群喜愛的商品。
只是中清火的巖茶水氣仍未全消,通常一年后容易出現反菁,存放不易,最好在一年內飲用完畢。
所謂巖茶反菁,意思是殘留在葉片中的水分,在保存的過程中轉移到表面,產生菁味。菁味就好似我們炒青菜時,不小心鍋蓋悶久了,比正常的菜味多出了一個悶味似的味道,影響口感,許多喜歡喝巖茶的人都很在意。
2.中火
中火,有關香氣與巖韻,是由炭火調和到平衡感絕佳的一個階段這時候的花香,被炭火轉為內斂卻極有張力厚重的巖韻,遇上濃烈清幽不一的花香,被調和得生氣勃勃。
中火的火氣,焙火后一般放置一至三個月后可飲用,非常適合當年即飲。茶農表示,中火茶一般大約在二年反菁,所以如果需要存放至老茶,則需再次焙火后再儲存。但有茶友藏茶十數年的中火茶,表示只要存放干燥得宜,還是風味絕佳不見菁味。
3.中足火
是老茶置放的起點。但是“火氣未除莫接唇”這段古有名訓,很多人看得懂字義,卻不知其所以然。
武夷山的茶農,因為每年烘茶時,必須試數百次半成品的火侯,早已習慣于火味。不僅“接唇”,部分茶農仍直接在試茶時飲入口腹。殊不知當年剛培好的中足火,火氣強旺,入口在口腔至喉嚨端燥性熾烈,一般人身體承受不了這樣的燥性。
其實在周亮工的《閩茶曲》詩后,還自行批注了一句“上游山中人不飲新茶,云火氣足以引疾”。清楚說明了山上的茶農不喝新茶,表示火氣足以引起疾病。但是現代人口味偏重,尤其遇到癮君子,還覺得特別對味。
那到底要多久時間,火氣才能退去?
“家家賣弄來年陳”,周亮工已經幫我們解答了,“來年”就是第三年的意思。中足火的巖茶,到了第二年,燥性退去的程度仍然不足,飲用時仍需當心火氣的問題。但是到了第三年,“家家賣弄來年陳”時,火氣已退,正式成為“陳茶”。優質的內質隨著培火與陳放,花香入湯已轉為內斂而不張揚,巖韻更顯風韻,堪稱絕品。然而價格也到了被商家“賣弄”的時間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