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巖茶大紅袍為烏龍茶之上品,沖泡后其味甘澤而氣馥郁,去綠茶之苦,性和不寒,久藏不壞,香氣益清,味久益醇。葉底軟亮,具有綠葉紅鑲邊的特征。茶湯金黃或橙黃(精茶為深橙黃),清澈艷麗。品茶時人的身心要放松,避免急燥,更能領略武夷巖茶的內涵意蘊。
品嘗方法:用壺泡法和杯泡法,人多時宜用壺泡,人少宜用杯泡。依照泡飲者的習慣和愛好,應適當調節茶量、水量、浸泡時間。用高溫度水沖泡和適宜品飲方法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茶量:以容器(壺或蓋杯)大小而定,一般為容器量的半數量。
水量:“以茶量為準,一般1克茶葉20~25毫升水。
水溫:應達初沸100℃,特別是第一次沖泡。
浸泡時間:沸水沖到略高于容器面,刮去壺、杯表面泡沫,淋凈壺蓋后,蓋好壺蓋。分杯應低斟,可減不茶香飄逸。
品飲方法:品茶應先看水色是否清澈艷麗,是否橙黃或深橙黃色,是否三層分明。表面以“金圈”者為優;再聞其香,香要清純無雜氣而幽香為佳;三品其味,徐徐人口,令略水香與聞香是否一致。
二泡:應重點放在茶葉上。茶葉是否醇厚,是否有較明顯的基澀味或雜味。茶湯吞下喉后,口腔似有物留下,較原來有沉香的感覺。
三泡:重點放在體味“韻”字上下功夫。湯在口腔中是否有鮮爽感,是否有一種天然韻味,是否在喉頭有潤滑爽口之快感,將茶湯吞下時有滑溜而下喉之感。武夷巖茶十分講究“巖骨”,表現為喉韻口感,杯底香(杯中水飲完后聞杯底香等)。口飲巖茶大紅袍是一種精神感應,高層次的文化享受。
鑒評武夷巖茶大紅袍之優劣,茶界泰斗張天福教授說:“茶葉的香氣和滋味,是決定茶葉品質最主要因素,香和味有密切的關系。”清代梁章鉅早已提出“活、甘、清、香”四字。因武夷巖茶大紅袍在烏龍系列中是“重味以求香”的品類,不同于安溪茶的“以香而取味”,長三尺,寬二尺,高六寸。這是鑒別武夷巖茶大紅袍的最重要的原則。味有濃淡厚薄,韻有顯露程度和持久性長短之分。評武夷巖茶大紅袍是個細致、多種因素交叉且復雜的工作,僅能作一簡要解說。
活:指潤滑爽口,而無滯澀感,喉韻清洌。
甘:指回甘時間短,快捷,清爽甘潤。
清:“指清純不雜,清快舒適,清麗明亮(指茶湯、葉底)。
香:指茶香高低、長短、銳幽、濃淡而出,飲后有齒頰留芳之感。
濃:指濃而厚醇,無明顯苦澀感。
厚:指茶底厚薄,啜之有骨,持久不變,可謂“舌本常留甘盡日”之感。
韻:指“巖骨花香”中的“巖韻”而言。
持久性:指口腔舒適快感的持久性,而不是苦澀及雜味的持久性。優質茶飯前飲之,飯后尚感有余香。
總之,武夷巖茶大紅袍確實很有特點,需要用心品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