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朋友本身是對“酸”是極其敏感的類型,剛開始接觸巖茶時,不論是肉桂還是水仙亦或者是一些小眾品種的巖茶,她都可以喝出酸味,而問到其他同時喝茶的朋友,則紛紛表示完全喝不出,導致這位朋友一度懷疑是不是自己舌頭有“問題”。
其實,在巖茶中喝到“酸”是一個在正常不過的情況,而巖茶中的酸,也有著不同的劃分,就像都是酸,檸檬的酸肯定跟醋的酸是完全不同的。
那我們在巖茶中喝到的“酸”究竟是哪種?今天就來聊聊“酸”的那些事。
武夷酸
簡單來說所謂的“武夷酸”的真實身份,是一種混合化學物質。
早在1847年,歐美茶葉專家羅萊特在茶葉中發現“茶單寧”(兒茶素),并從武夷巖茶中分離出“武夷酸”。
1861年哈斯惠茨證實“武夷酸”是沒食子酸、草酸、單寧和槲皮黃質等對人體有益的物質混合物。
但其實不是所有人都品的出來這神秘的“武夷酸”,一般來說本身對于酸很敏感的體質的人才能感受的到,所以當這類茶友在品嘗茶湯之時這股神秘的酸味就會顯得十分明顯。
反之,像是一些本身日常飲食就無酸不歡的茶友們,這股酸對于他們來說太自然了,就如同跟茶湯是一一體的。
其實,如果你可以喝的出這股神秘的“武夷酸”,那么恭喜你;如果喝不出來,也無需遺憾,畢竟巖茶本身就是“風情萬種”的茶,少了這抹酸,還有萬般風情,千種滋味。
儲存不當,導致的發酸
買茶容易存茶難,如果存茶不當的話,很容易就會把好茶存壞了。
在包裝沒有做好嚴實密封,或者存茶環境過于潮濕,放置時間過長,沒有及時飲用等情況下,都會讓巖茶受潮返青,發散出一股悶酸。
對巖茶而言,出現初步返青時,會返出一股青味,類似青豆或青草的氣息。
這個時候如果及時復焙或者調整儲存方式的話,也許還尚可以一救。
但當返青情況進一步加深,水汽發酵再嚴重時,最終結局就是產出一股讓人望而生畏的霉味。
當走到這一步的時候,真的就是藥石無靈了。
工藝缺陷下的酸
巖茶的工藝可以說是在六大茶類最復雜的了,每一步都很容易出錯,導致茶出現不那么令人愉快的酸味。
比如,采摘茶青之后沒有及時薄攤,厚厚的悶在一起,時間一長,就容易悶出酸味。
又比如,焙火時,溫度沒有把握好,導致溫度過高,直接將茶焙死。
亦或者是將剛剛下焙的茶,溫度還沒下降就直接裝箱密封,以至于茶葉內部吸附的熱量一時無法發散,長時間在悶熱的環境下,茶葉便很容易悶出酸味。
而這種由工藝不精導致的酸既不是“武夷酸”那種清爽的酸,也不是老巖茶中沉厚的酸,而是一種被悶壞的酸,如果茶友們在茶湯中喝到了明顯的這種酸味,這樣的茶還是盡早丟掉,否則就是苦了舌頭還傷了身體。
吐酸
實不相瞞,吐酸這個概念也是最近才知道的,因為伴著巖茶季的到來每天都會試喝許多新茶,但是有些巖茶是在一喝進去就有股明顯的酸感,它既不是武夷酸那種輕飄飄的若有若無,而是茶湯一入口便可以明顯的感受到。
一問茶人才知,這種酸是正常現象,被稱為吐酸。
很多的朋友都知道,巖茶需要褪火卻殊不知還要吐酸,其實這兩個環節是同步進行的。
通常焙火結束后的一個星期,巖茶們都在進行吐火和吐酸。
這時需要把剛焙好的茶,放在大紙箱中,方便它們香氣聚攏,以及更好的褪火和吐酸。
一般來說巖茶的吐酸與褪火期時限是差不多的,建議拿到一款新茶時,先放它1-2個月,待火氣褪去,吐酸也吐得七七八八之時再去喝,這時喝到的就是一泡茶本身的純正滋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