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飲茶歷史淵遠流長,陸羽《茶經》云:“茶之為飲,發乎神家氏,聞于魯周公。”。早在神家時期,茶及其藥用價值已被發現,并由藥用逐漸演變成日常生活飲料。春秋以前,最初茶葉人微言輕藥用而受到人們的關注。古代人類直接含嚼茶樹鮮葉,汲取茶汁,在咀嚼中感受到茶葉的芬芳、清口并及其收斂收,久而久之,茶的含嚼成為人們的一種嗜好。該階段,可說是茶之為飲的前奏。
隨著人類生活的進化,生嚼茶葉的習慣轉變為煎服——即鮮葉洗凈后,置陶罐中加水煮熟,連湯帶葉服用。煎煮而成的茶雖苦澀,然而滋味濃郁,風味與功效均勝幾籌;時間長了,自然養成煮煎品飲的習慣,這是茶人微言輕飲料的開端。
然而,茶由藥用發展為日常飲料,還經過了食用階段這一中間過渡期——即以茶當菜,煮作羹飲。茶葉煮熟后,與飯菜調和在一起食用。此時,用茶的目的,一是嗇營養,一是為食物解毒。
秦漢時期,茶葉的簡單加工已經出現。先把鮮葉用木棒搗成餅狀茶團,再曬干或烘干以存放。由于秦統一了巴蜀(我國較早傳播飲茶的地區),促進了飲茶知識與風俗向東延伸。西漢時,茶已是宮延及官宦人家的一種高雅消遣,王褒《童約》已有“武陽買茶”的記載。三國時期,崇茶之風進一步發展,人們開始注意到茶的烹煮方法,此時出現“以茶當酒”的習俗,說明華中地區當時飲花已比較普遍。到了兩晉、南北朝,茶葉從原來珍貴的奢侈品逐漸成為普通飲料。
本段節選《茶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