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白,首先不得不提到一個動植物都有的現象--白化。安吉白茶的白,就是白化的一種。今天要說的白雞冠,也是如此。
烏龍茶白雞冠
白雞冠是所有巖茶中最具辨識度的一種茶,葉片是嫩黃色的,行走在茶山,你未必能一眼認出水仙,肉桂,大紅袍的茶樹,可一下子就能看到白雞冠,即使隔著百米遠,那抹嫩黃色依舊醒目。
其實,白雞冠是白話茶葉。它的葉子先由墨綠變成淡綠,由淡綠又變成乳白。到秋天,茶樹枝頭葉子會變成米黃,透含著一層淡白。枝干上深綠色的葉子上,鑲著一條金黃色鋸齒葉邊,華麗美艷。
白雞冠單位產量不高,而且種植面積少,栽培,制作都比較困難,所以白雞冠的產量極低,因此能喝到白雞冠茶也顯得就更加珍貴。
故事傳說
作為武夷山的道茶白雞冠,它的產生必然與武夷山止止庵道觀主持白玉蟾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相傳宋代著名道教大師白玉蟾在武夷山大王峰下的止止庵道觀主持修道,無意中在白蛇洞內發現一株茶樹,因其葉形似雞冠且新芽呈黃白色,又為白玉蟾所創制,故名"白雞冠"。
武夷巖茶的產生幾乎都有一到多個美麗的傳說故事,白雞冠做為武夷山四大名叢之一,必然還有許多個版本的傳說,這里也為大家略微講二個。
傳說一:明代有一位知府闔家到武夷山游玩,就住宿在武夷宮,他的兒子突然染上怪病腹脹如牛,四處求醫無效,剛好經過止止庵時,一童子已奉茶于門前,讓其喝下后病即愈,并告之此茶名為:白雞冠。于是知府感恩上奏皇帝,皇帝品嘗過后龍顏大悅,親封為御茶,每年賜銀百兩米四十石,讓道庵守株封制進貢。
第二個傳說偏向民間:傳說在北宋燕京人李磨鏡在武夷山定居清修,并且喂養了一只通曉人性的白公雞,白天在茶園啄蟲除草,晚上靜臥在道士身邊修行,眾道人知此雞已有靈氣更加呵護關愛。一日,雄雞不知何故被兇猛的山鷹所傷,受傷的公雞在茶園中飛奔,鮮紅的雞血灑遍茶園,最終氣絕身亡。從此以后,此園的茶樹長勢大旺,茶葉也由墨綠變成淡綠再到淡白,很遠就可以聞到飄來的清香。道長們把這些茶葉制好沖泡出來的茶湯在米黃中透著乳白,大家這才明白是那只公雞臨死用一腔熱血在報答大家的養育之恩,故命名此茶為:白雞冠。
品質特征
俗話說一白遮百丑,但是白化茶的味道似乎都不錯,成茶外形緊結,色澤墨綠帶黃,干茶有淡淡的藥香,似涼茶的香氣,而有特別幽長之感;大多數的巖茶葉色帶褐色,白雞冠卻是在米黃中呈現出乳白色,帶有茸毛。
湯色橙黃明亮,清香撲鼻,清涼甘美,湯色相對其它的武夷巖茶較淡,不細看還真以為是花茶,適合初次接觸巖茶的朋友,無論是口感還是香味都比較柔,容易上口。沒有其它巖茶那種強烈的刺激感,苦澀感;茶桿嚼起來也帶有一股香甜,深受女茶客的喜愛。
白雞冠的香型十分特別,有特殊的藥香加上大自然森林中草地的氣息,也有茶友形容為菌菇之味,鮮玉米味等。
不知道現在,大家對白雞冠有沒有了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