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后,武夷茶區肉桂經大力發展,如今已成為當家品種,但品質上也發生了較大變化,即影響茶葉品質的許多原因(因素)發生了變化。
以前在正常情況下,小開面采摘的肉桂有“奶油香”,中開面采摘的肉桂有“果香”(水蜜桃香),這種香型居大多數,近大開面采摘的肉桂,做青時紅邊達到三紅七綠,中足火烘焙的有“桂皮香”。當年肉桂品質特征明顯,香氣高、濃郁、味辛銳,易識別。如今特征減弱,香氣特征不如前,但滋味變成濃厚可口,也即是“香不如前”,“味比前好”,品種特征也不如以前好識別。
陳德華認為其原因:肉桂品種屬灌木型,自然生長雖然高度可達3米以上,寬幅可達2米,但仍屬灌木型,由于灌木、小喬木、喬木品種茶各自最佳生物年齡長短有別,所以認為肉桂樹齡老嫩對其品質影響很大,民間也普遍認可這一現象(這一現象不止只有肉桂品種),這也許是關鍵因素。另一方面,茶樹施肥過量造成鮮葉深綠,不利于做青(發酵)從而影響品質。這一現象茶農大多認識到。
目前從許多參賽茶樣看,要提高品質,首先茶樹施肥要合理(經測定百花莊肉桂八年生年產量可達516.1斤/畝,但未能保證品質),所以,目前首先至少可以提出“茶減肥”,及如何合理施肥……。其次,則是對茶樹進行重修剪或臺劉,提升鮮葉嫩度(年輕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