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有關資料,民國二十年(1931年)六安瓜片均價(中準價)85.23元/擔,大米單價3.12元/擔,1斤片茶兌換27.3斤大米。
1956年、1987年特級龍井(成品茶)批發價格分別是11.93、68.26(單位:元〈人民幣〉/500克,以下關于售價處同此),杭州市場零售價分別為16.00、103.00。
筆者自1984年參與九華毛峰恢復研究,與名茶打了20多年交道。實話實說,名茶價格,錯綜復雜。總的來說,幾百元至幾千元是目前高檔名茶價格的實際狀況。突破萬元的名茶也有,但數量極少,有價無市。
古人云:物以稀為貴。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中國人財力和品位的提升,偏好名茶的消費人群將越來越多,高檔名茶稀缺性將與日俱增,名茶價格上揚已不言而喻。筆者戲言,當中國人均收入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時,高檔名茶就可以賣出今日各路名茶的“拍賣天價”了,“時間越位”可能是當今某些名茶拍賣陷入誤區的原因。
性(能)價(格)比,是市場營銷的一個重要概念。商品(服務)的性能是決定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生理和心理的滿意程度的屬性。性能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兩個方面。
名茶的性價比是名茶的性能(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與價格的比率,前者為分子,后者為分母。比率的值愈大,該名茶的特定消費人群滿意度愈高。動態地說,滿意度的勢態和價格的勢態是一致的。
名茶的自然屬性包括茶葉品質(形、色、香、味、風味)和安全衛生狀況兩個方面,通過產品標準進行規范。
名茶的社會屬性主要是指它的文化屬性。茶是有文化內涵的產品,名茶的文化內涵更豐富、博大、精深。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中流淌,文化的精華在歷史的長河中淀積。形成名茶文化,少則十年二十年,多則五十年一百年,否則怎能叫“博大精深”?
從價值觀的角度看,名茶具有實用、文化、審美三個方面的價值。實用價值是客觀的,文化價值是主觀的。審美價值介于二者之間,它是茶的客觀的“天然之美”在人們主觀意識中的反映。“佳茗似佳人”!審美價值的描述在中國古代茶詩中已是“琳瑯滿目”。
竊以為,名茶的自然屬性是構成名茶價值的基礎,而形成自然屬性的各類資源的“稀缺性”程度,是名茶價值的一個變數。名茶的社會屬性是構成名茶價值的附加因素。兩者的綜合,在市場上就表現為名茶價格。
下面再從名茶“文化認同”再作一點說明。浙人愛龍井,蘇人品碧螺,皖西人言茶必稱六安瓜片,河南人心目中的茶就是信陽毛尖……這就是茶葉生產地域各路茶人的“鄉土情結”,即對“家鄉茶”的文化認同。至于非茶葉生產地域的茶人,就須要有一個從“學習”到“認同”習慣的較長過程。文化的力量就在于“認同”。這其中許多“說不清”的理,經濟學家用“偏好”二字就全概括了。
市場營銷學中名茶是“特購品”,大宗茶是“易購品”,兩者的定價方略是不同的。名茶為某一個有“支付能力”的人群“認同”,成為“非此莫屬”的“特購品”。
經濟學理論告訴我們,價值規律、供求規律是影響價格的基本規律。就名茶(尤其是高檔名茶)價格而言,供求規律的影響可能更重要。
與近些年茶葉天價拍賣和某某茶高價惡性炒作不同,筆者認為:名茶價格應該是在上述各類名茶實際成交價“歷史背景”和名茶價格形成機制(理論背景)下,廠商和消費者“博弈”的結果。是兩個交易主體“自由選澤”和“理性智慧”的“雙贏游戲”,平淡而實惠。這就是筆者認同的名茶定價方略。
前些日子安徽天方茶葉集團公司,推出了“霧里青茶價您來定”的市場調查研究活動。讓消費者參與霧里青定價的討論。筆者認為,這項市場營銷策劃的創意,富有新思維,又有理性和智慧。
近日公告的“反對提價的十大理由”,六成沒有給出具體定價;“贊成提價的十大理由”,七成沒有給出具體定價。只表示了“反對”或“贊成”的意向。看來定價方略,是一只“燙手的紅薯”,一把“鋒利的雙刃劍”,多數人不輕易作定量的表態。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人們市場觀念的成熟和心態的平和。至于有正方和反方,有不同的聲調,更是一種“和而不同”的常態。因為年齡、職業、可支配收入、觀念、偏好,等等都不同嘛!
參與霧里青定價討論的人群中可能有一定比例的“好事者”,而非霧里青“消費者”,好事者也有自己的利益訴求嗎!
企業的市場目標是利潤最大化,而不是價格最高化。價格最高化不一定能給企業帶來利潤最大化(當然價格最低化也不一定是良策)。定價方略是經濟科學,也是經濟活動的藝術。有智慧才華的企業家,是把科學和藝術結合起來的決策高手。
今年的霧里青貨架價格與往年一樣,富有彈性。彈性系數的大小是由諸多因素決定的。我們討論的是一個相對穩定的中準價,中準價定位準確有利于企業的市場營銷,這可能是企業決策層的初衷。
筆者認為,霧里青在2800的價位,仍供不應求。提價已成為定勢,提10%、20%,甚至30%都不算離譜。因為據我了解,當今市面上能見到的、有一定肥壯度的、香味好的、安全衛生狀況好的“芽芯茶”已不多了。筆者20年前開發的兩款“芽芯茶”,由于茶園生產方面的原因,已是蕩然無有了。